缺水對農業將造成重大影響
許多關於氣候變遷的報告都指出,農業缺水將對全球糧食市場帶來危機、並導致全球糧食價格飆升。看到這些評估,或許大家都覺得很遙遠沒感覺,不過就在去年10日,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發表一份「氣候變遷對台灣農業影響及調適」的報告中,就點出農業用水缺乏對農業造成的影響。
影響之一,停灌期間農民、代耕業者、農機業者、儲運業者、加工業者的工作權益都會受影響。農委會說每公頃補償14萬元,也強調要補給實際耕作者,但真正因停灌休耕受害的不只耕作者或地主,而是更廣大的農事就業者。
影響之二,大面積停灌導致水田無法維持三生功能,渠道及河川水因流量減少而變差,周邊生態被破壞。竹北農民田守喜2014年曾以「桃園三號」奪下農委會第一屆全國名米大賽冠軍,但他耕作的田卻時常被停水。上周他在行政院前抗議:「停灌後,連帶溪裏的魚蝦貝全死光發臭,連生態都滅掉了。」
農業用水應有需求量保留值
經濟部長王美花在立法院被問到為何優先停灌時,她說因為農業用水佔七成,所以優先停灌。這種總量法的思維已經落伍,政府總不能說,因為汽機車排放的PM2.5最多,所以空汙嚴重時,應該限制機車不能上路吧。
不管工業、民生、或農業都應該有合理的單位用水量,一旦訂出合理的單位使用量就要全力保障。2018年9月農委會舉行全國農業會議時,當時的行政院長賴清德在閉幕會中宣示「應確保農地與農業水資源無虞」。
而那一年行政院也給農委會一個目標,要將農業用水的比例從目前的七成降到六成,以全國一年總用水量200億噸來算,一年就會少20億噸。雖然有學者提到如果要提高生產面積,農業用水能再減少的空間有限。
不過農業用水的確有再減少的空間,例如降低漏水率、將耗水農作轉為旱作、改變灌溉周期等等。但這次停灌,政府提出的理由還是農業用水佔七成所以優先被停灌,卻沒看到從缺水到停灌,農委會做了什麼努力以避免悲劇發生。
依目前的水情,明年一期稻作還可能休耕,在此之前,應檢討這次停灌的決策錯誤,該做的努力要先做出來,例如農業都停灌了,工業及民生卻還百分之百供給,只叫農民共體時艱並不合理。再則,應該事先跟農民商量,讓他們參與決策,農委會也要全力保障農民水權。維持農業永續發展,不能只是說說而已。
*作者為獨立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