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動機可能是幾個音符、片斷旋律、節奏樣態,並非貝多芬獨創,海頓(Joseph Haydn)對他啟迪良多,但他將相關技巧提升到另一個境界。例如第五號交響曲開頭著名的「命運動機」,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曾解析這4個音如何成為「一具跳板」,將整首曲子串連起來。又如第六號交響曲「田園」,貝多芬以開頭的4個小節構築出長約13分鐘的第一樂章。
晚期的貝多芬進入另一個領域,以「聲音詩人」(Tondichter)自居,樂風瀰漫著神秘氣息,結構與聲音推陳出新,但小型動機仍是他的看家本領。第14號樂四重奏(Op. 131)是其代表作,據說舒伯特聽了之後歎服:「有了這首曲子,我們還能寫什麼?」華格納更是反覆鑽研,試圖從它的7個樂章揣摩出規模宏大的樂劇(Musikdrama)架構。
談貝多芬就不能不提他的耳朵。他一輩子以作曲、演奏鋼琴、指揮樂團維生,但是不到30歲就出現聽力減退的問題,30出頭開始苦於嚴重的耳鳴,讓他幾欲尋短。大約自1812年(42歲之後),貝多芬只能聽到低頻與突發的巨響,也越來越離群索居。
但是,貝多芬繼續創作,第七號至第九號交響曲、莊嚴彌撒、最後5首絃樂四重奏、最後6首鋼琴奏鳴曲……都是1812年之後的作品。就像一位樂評家說的,晚年的貝多芬聽不見自己的作品,但是200多年之後,我們仍在傾聽,仍在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