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他從來沒聽過自己晚期的作品,但200多年之後,我們仍在傾聽

2020-12-17 21:43

? 人氣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250年前1770年的12月17日,普魯士王國(德國)大城波昂(Bonn)的一座天主教堂,一個小男嬰受洗。56年後,1827年3月26日他病逝時,已經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沒有之一)。他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貝多芬出身貧寒,確切的生日已不可考,後世都以他的受洗日來紀念或慶祝。今年適逢250周年,但也適逢來自中國、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從波士頓交響樂團(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到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 Centre)到紐約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絕大部分紀念與慶祝活動只能取消或線上舉行。

當然,這完完全全無損於貝多芬的偉大與影響力,未來的世人會接力慶祝他的300周年、350周年、400周年、450周年、500周年……

第三號交響曲「英雄」、第五號交響曲的「命運在敲門」、第六號交響曲「田園」、第九號交響曲「合唱」的歡樂頌、鋼琴奏鳴曲「悲愴」的第二樂章與「月光」的第一樂章、小提琴奏鳴曲「春」、鋼琴小曲「給愛麗絲」……就算平常只聽流行、搖滾的人,對貝多芬也不會「只聞其名」。

就如卡內基音樂廳的宣傳所云:「貝多芬提升我們的靈性、讓我們泫然欲泣、激發我們最深刻的思考。」音樂史上的天才不勝枚舉,但貝多芬不但是天才,而且是一位堅韌、強悍又創新的巨匠,承先啟後,在音樂世界開出一條康莊大道,從舒伯特(Franz Schubert)、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馬勒(Gustav Mahler)、華格納(Richard Wagner)到桑海姆(Stephen Sondheim),都曾經亦步亦趨。

「英雄」、「命運」、「莊嚴」、「暴風雨」、「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貝多芬的作品似乎總是蘊涵著洪荒之力,有如金庸武俠小說的絕頂武功降龍十八掌。那麼貝多芬本人呢?他其實非常「一般人」,有著一般人的問題。他不修邊幅,脾氣乖戾,想方設去要證明自己有貴族血統,往往愛上自己高攀不起的女子,為了家務事鬧上法庭。

當然,這還是完完全全無損於貝多芬的偉大與影響力。《紐約時報》(NYT)首席樂評人托瑪西尼(Anthony Tommasini)指出,貝多芬的作品無論是激烈、狂亂、神秘或崇高,總是能夠讓聽者歎服:音樂就是要這樣寫,也只能這樣寫。而關鍵就在於細節,貝多芬是運用小型「動機」(motif)的大師,既前無古人,可能也後無來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