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學習歷程檔案的「驚奇」歷程

2021-01-25 05:50

? 人氣

一個或者一組負責任的自然科學家在他/她(們)的研究報告/論文中會很清楚地告知讀者他/她(們)的每一個實驗步驟。(kkoplosov@pixabay)
曾經認真做過專題探究實作的學生都知道,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通常會產生許多的想法或疑惑。(kkoplosov@pixabay)

曾經認真做過專題探究實作的學生都知道,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通常會產生許多的想法或疑惑,也會遭遇不少的限制或困難,而最後成果的呈現一定不可能涵蓋全部的想法,解決所有的疑惑、克服一切的限制或困難;高中生只要是親力親為,必然清楚自己割捨或限縮(narrow down)了什麼、做好了什麼、做錯了什麼,突破什麼限制,以及如何讓最主要的發現能具體呈現出來,有憑有據、有情有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從大學審查的觀點來看高中生作品,一份成果展現出令人驚豔水準的作品,很有可能不如一份歷程中充滿令人驚奇想法的作品。因此,在書面審查及面試的階段,當學生提交了學習歷程檔案,如果大學教授認真看待,不是「用電風扇吹」的話,將可能出現以下類似的詢問:

一、你們小組是如何確定探究的方向?如何進行問題的界定?在過程中做了幾次調整?理由為何?

二、在3個人的小組工作中,你最主要的貢獻是什麼?舉一個最深刻的例子,說明你如何和組員進行協力合作?

三、探究實作的成果有解決原先設定的問題嗎?如果有,就你自己而言,這個新發現的意義是什麼?如果沒有,是遇到了什麼困難或限制?

四、你們呈現探究的發現,是設計成桌遊,做這樣的決定有什麼考量?說說看,要設計好玩的桌遊,需要應用哪些能力?

五、在你聆聽的這三場演講中,哪一位講師的分享給你的印象最為深刻?最有收穫的學習是什麼?你如何延續、活用這個最有收穫的學習?

六、「微電影」拍攝的劇本是如何完成的?事先做了哪些功課,及前置作業?

七、你們在進行「地理實查」時,最主要的困難是什麼?如何克服?

八、關於自變項和依變項關係的假設,是如何形成的?「實驗設計」是如何發展出來的?以上這些設定,有文獻基礎嗎?如何獲得相關的器材、材料?

九、之所以採用「回歸分析」進行推論,主要的考量是什麼?

類似這些「驚奇」歷程的精采故事,最能打動人心,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比較難虛偽造假的。以上這些詢問,主要用意都是在試圖了解學生從學習歷程中學到了什麼,有哪些發現或成長,而不是在檢視誰的學習成果比較「完美」。

20190923-大學、學生、教育、課堂、報告。示意圖。(取自StockSnap@pixabay)
類似這些「驚奇」歷程的精采故事,最能打動人心,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比較難虛偽造假的。(取自StockSnap@pixabay)

以往學生進入個人申請入學第二階段接受審查,未必人人都有準備「備審資料」,但進入108課綱之後考招遊戲規則改了,加上學測成績「五選四」的上限造成嚴重「超篩」現象,關於「備審資料」的較量已從「有或無」轉變成「好或不好」的競賽,或許關於「學習歷程檔案」的評比將很快地出現「好或更好」的局面。所謂的「好」,如上所述,應該優先是「歷程」的好,「成果」的好是其次的檢核,「歷程」的好是很難造假的,成果越完美,可以詢問追索的重點就越多,若不是自主學習、親力親為,很快就會露出破綻。

108課綱第一屆入學的高中生現在已是二年級,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光是在「學習歷程檔案」這個部分,他們已經歷了資訊混沌不明、政府或學校舉措不定、配套措施雜亂、教師經驗不足等狀況,對於教育部準備12年國教的能耐,所謂的「滾動式修正」,充滿「驚奇」,甚至「驚恐」。誠心希望,在「三重二不」原則確立、系統和制度面設計妥適且運作穩定、教師指導經驗充實、即使是偏鄉小校的校內資源和支持系統也都完備之後,能夠將最富教育意義的「驚奇」留給學生,在他們試圖探索世界、認真跨出第一步進行思辨和實踐的學習歷程中,多元而精彩地展現出來。

為了避免以上的希望變成奢望,敬請教育部及大學招聯會儘快針對「學習歷程檔案」進行系統性(而非滾動式)的慎思、明辨、篤行。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