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當天,國人觀注於立院審議萊豬法案進度,一條國債鐘新聞並不出現在主要報導中,流水帳式的內文,想必難以勾起讀者看完的動力,只是在文末不免俗地提到高雄,只因高市府負債全國最多,高達2490億元,平均每人負債9萬元。對於高雄人而言,這不過是條舊聞,因為成為負債最多的縣市的新聞,自縣市合併起,已連
續報導10年。
有關於此,過去總有批評市府老是賣地還債的聲音,而市府的回應不外是依法出售抵費地,不僅能回收開發成本,多餘部分還能挹注巿庫收入,四平八穩的說法也不好苛責。
直到12月中,高市地政局發布一則新聞,指出高雄累計到第100期的重劃面積,已達3586.85公頃,自民國47年開辦第一期市地重劃以來,已超過100期,重劃期數、面積,都是全國第一名。
將市府長年回應賣地議題的罐頭說法,與地政局此次的開發成果新聞合併審視,不免產生矛盾邏輯。首先,如果賣地能挹注市庫收入,何以高雄身為全國重劃期數、面積雙料冠軍,竟然是地越賣越多,負債卻也成正比增加。其次,是賣得不夠多還是賣得太便宜?否則為何無法達到賣地減債,甚至大幅沖銷赤字的效果。由此看來,
高雄是地不賣不行,賣了還是不行。
比起市長滿意度民調或是選舉遊行人數這些可操控的數據,顯然舉債數字是無法替代的事實。隨著高雄即將引進捷運黃線與紅線延伸路竹線,屆時舉債數字又將巨幅上升,現任市長陳其邁任內,財政恐難有好轉,這一筆爛帳,最後還是得由選民自行買單。
*作者為自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