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起,萊豬開放進口與擴大萊牛進口,以消費者立場來說,至少有十件事情必須注意。本篇文章基於食藥署網站所公開的《風險評估報告》之摘要內容,作為內文參考依據,食藥署如有反駁,歡迎公開反駁。食安與健康攸關公眾利益,不能因為「寒蟬效應」就該停止評論。文內若有不實內容,筆者願意承擔批評,更願意遭受刑罰!但若評論與指摘合理正確,偉大的萊豬部長與萊豬署長,是不是應該承擔起更多的道德義務與政治責任?
食藥署委託成大醫學院環境醫學研究所/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李俊璋教授完成《風險評估報告》,李教授的報告有兩項最主要的基本假設,那就是評估依據假設民眾食用的豬肉、牛肉及其製品與內臟來源均為進口;其次,萊劑的「每日可接受攝入劑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為1微克每公斤體重每天,豬與牛的ADI都相同,未因為國人食用豬肉至少約牛肉6倍而調低(按:中央畜產會2017年統計,平均每人年食用豬36.5公斤,平均每人年食用牛5.88公斤)。
食藥署註明民眾大部分吃的豬肉都是國產,依據農委會2019年豬肉消費資料,國產豬占比約90%,美豬占比為1.2%,因此,在尚未清楚知悉萊劑殘留對於長期致癌的影響前,第一件事實,就是國人豬肉消費依賴國產豬,牛肉消費依賴進口(2018年占比約95%),美牛擴大進口(30月齡以上),其中美牛並未開放腎、肝、脂肪與內臟之進口,因此萊牛消費量預期增加(2012年開放美牛進口,至2019年為止,美牛進口量成長約三倍)。美國萊牛肉商出口得利遠遠大於萊豬出口,這值得注意。
第二件事情,馬政府時期最先開放萊劑牛肉進口,2012年9月11日准許美牛肌肉部位的萊劑殘留容許量為0.01ppm,僅開放30月齡以下美牛,當年並未開放萊豬進口,亦未准許國產豬牛羊等家禽家畜使用萊劑。明年元旦以後,國產家禽家畜也是禁用萊劑。如果對外國肉品不放心,食用國產肉品就是最明智的抉擇,除非國產肉品加工品混用萊劑肉品,否則國產肉品應該是消費者的第一首選。
第三,依據李教授的《風險評估報告》,萊克多巴胺的熱穩定性高(按:謝明昆、張紹光、藍珮瑜、周濟眾,2011。《Ractopamine
在水與醬油中之熱穩定性評估》,臺灣獸醫學雜誌 Taiwan Vet J 37 (2):
111-118),李教授保守假設在烹調過程中,萊克多巴胺未因烹調而降解,因此,煮熟的萊牛或萊豬,依舊殘留萊劑,沒有顯著的降低或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