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龍觀點:台灣通識與哲學教育的結構困境

2017-09-24 06:50

? 人氣

可惜的是自民國95年起的大學系所評鑑及後來的少子化浪潮,讓台灣的各大學開始人人自危,而慢慢地走向惡性競爭的沉淪循環,讓才剛剛開始起步的通識教育又被打入冷宮,不僅大幅縮減通識教育的學分數及師資員額,而且更以配合各大計畫的申請為由,要求置入各種不符通識理念與精神的課程及活動,為的也只是達成各項計畫中的KPI指標。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為何通識教育在這一波的大學少子化浪潮中被邊緣化至斯?這得從台灣的大學教育的本質談起。

台灣的大學教育沒有西方的博雅傳統,而是直接引進西方在二十世紀初已然成形的研究型大學或職業導向的技術大學結構,故而當西方在歷經一、二次大戰後的文化反省,意識到過度職業技術分工的大學教育會傷害文明的本質時,開始倡導通識的博雅精神,以調和學科之間的對立狀態,這是有其深厚的西方哲學思想作為背景使然;然而,台灣沒有這層深厚的哲學思想背景,而是一開始就是以職業技術為學習範本,雖然後來也引進通識教育,但它始終無法像西方的大學那樣生根,而總是在大學教育中的邊緣角色,或淪為學生口中的營養學分。換言之,台灣的大學教育中沒有哲學思想作為基礎,而僅僅以職業技術作為工具導向的本質,讓通識教育一直無法在大學教育落地生根。

然則,台灣的各大學中不乏有哲學系的存在,難道這些大學也沒有哲學基礎嗎?這恐怕又得從哲學在台灣的地位說起。

如前所述,台灣的大學教育長久以來一直是以專業技術為本位,故而即使在大學中設立哲學系,該哲學系的學科內容卻變得和一般專業系所無異,把哲學當成專業能力在訓練,其實早就違背了哲學的本質了。是以,哲學,這個在西方大學教育中的核心概念,即使如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這樣以專業技術為訴求的大學(該校並沒有哲學系的設立),它的校訓卻仍是「真理將使你自由」(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更不用說哈佛大學的校訓就是「Veritas」(真理一詞的拉丁文)。反觀台灣,即使在設有哲學系的大學裡,哲學系自成一個封閉的專業體系,但對哲學系之外的大學校園裡,卻仍沒真正落實哲學思辨與批判的基礎。

西方的大學教育發展一、兩千年,其間當然也經歷過許多磨難與考驗,但是這些磨難與考驗非但沒有讓西方的大學教育萎縮,反而在透過各類危機的轉化,逐步改革大學教育的各項弊端,重新看到大學的理念與重要性,原因何在?在於它有深厚的哲學思想作為基礎。但在台灣,區區一個少子化的衝擊,卻是讓推行近百年的大學教育硬硬生地被打回原形,更讓各大學在招生的惡性競爭中醜態畢露。

綜此,本文看似在談通識教育的興衰,也像是在評論台灣哲學教育的自我專業化與封閉性,但是仔細想想,我們就會發現,這不就是活生生的一部台灣的大學教育發展史!至此,我們還能說大學的發展與哲學或通識無關嗎?

*作者為南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