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慧觀點:我相信你真心認為你沒有—愛滋不是這樣防治的

2017-09-28 06:20

? 人氣

1991年4月24日,英國黛安娜王妃訪問巴西聖保羅,抱起一名患有愛滋病的小男孩(AP)

1991年4月24日,英國黛安娜王妃訪問巴西聖保羅,抱起一名患有愛滋病的小男孩(AP)

電影「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凱薩琳強森(Katherine G. Johnson)回應主管薇薇安(Vivian Mitchell)自述「我對你們(黑人)沒有偏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那個是統計數字,過去愛滋病原因最多是煙毒犯者共用針筒所造成,現在統計數字就是這樣子,我沒有任何不敬。」賴清德,2017

依衛福部疾管署的調查統計數字,的確顯示愛滋感染者中,以男同性戀者居多,據此,賴院長的澄清沒有錯誤。

對賴院長的指責或糾正,各方面都有,有針對統計學謬誤的、針對公衛防疫取向已經揚棄「高危險群」說法的、有試圖釐清數字是否反映真實的、有討論污名的,不一而足;相對的,亦不乏力挺者,主要言之曰「統計數字確實如此,他沒有說錯」,進一步者,認為「難道連實話也不能說了?!」潛台詞莫如「你們這些說他錯的人,其實是自己心虛吧?!」

在這個發言上,各界評論是各抒己見,可惜的是沒有達到相互說服的效果,群眾大約仍在「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分裂狀態。

筆者淺見,各界評論無法真正出現對話效果,原因在於雙方其實說的不是同一件事,一方主要的評論核心是「污名不可取」,輔之以相關學術辯論,另一方則認定「事實就是事實」,沒有不敬,因為事實勝於雄辯。

以下,筆者提出兩個觀點,嘗試銜接雙方落差:

一、講述「事實」,不代表沒有污名

跳過統計爭議,讓我們姑且假設「感染愛滋的人,確實以男同志為多數」論述為真實。

在這個前提下,大大方方的陳述事實,何來污名指責?很簡單,問題在於「是不是事實,跟有沒有污名,是兩回事」,符合事實者,不一定沒有污名。

2017-09-27-行政院召開「加速投資台灣專案會議」會後記者會,行政院長賴清德。(取自行政院直播)
行政院長賴清德一句「愛滋病主大已是男男同性戀引起」,引發爭議。(取自行政院直播)

美國在20世紀初實行種族隔離制度,有色人種被附加種種限制,因為「有色人種愚笨不上進、粗俗不懂禮」,當時多數人都認同這些限制,因為有色人種確實「甚至不識字、犯罪率高」。

當時廣受認同的禁令來由,「愚笨不上進、粗俗不懂禮」是社會觀感,而「教育程度低、犯罪率高」則是「事實」,而且,這個事實,不乏各種各類的統計支撐。

時至今日,我們可以輕易辨識出,這些限制所依仗的理由,其實相當表面。我們可以輕易的提出反駁,不識字者眾,是因為給予有色人種的教育機會相當有限,而有色人種本身多數甚至連小康生活都很勉強,當生活必須掙扎在溫飽與否,上學當然不是優先選項;同理,當生活甚至不能溫飽時,有沒有違法也重要不過生存。

現在的我們,可以很理所當然的、對種族隔離制度表示唾棄,因為我們很明白,單純對表面事實而加諸評論或限制,非常不妥,也,不該。我們如果這麼做了,就是污名與應了污名效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