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過貓狗的朋友都知道:貓狗很會撒嬌,還會用表情及叫聲表達各種情緒、情感,和人類的小孩子頗相像,所以被稱作毛小孩。我家的愛貓小皮,就會依不同的需求發出各種不同喵喵叫聲,有次在動物醫院住院,獸醫師說牠很會說話。當然,我們對貓咪說的話,肯定更多許多──這是跨越物種的愛嗎?動物真的能夠愛我們嗎?或者這不過是我們一廂情願?
因為貓狗實在太會和人類互動了,高度都市化的先進國家,不少人寧可養貓狗、不願生育小孩。貓狗和人類直接互動已有上萬年歷史,所以並非貓狗的情感能力在動物界特別突出,而是人類熟悉了牠們的表達方式。演化論拆穿了神話,指出人類並不是神創的獨特物種,只是偶然演化出來的靈長目哺乳動物,那麼憑什麼說只有人類才擁有情感能力?其他動物是否可能也有類似的情感能力,只是程度上有差別而已?
德國的森林看守人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在暢銷的《樹的祕密生命》(Das geheime Leben der Bäume)後,再接再厲以敏銳、細膩的觀察,完成另一本自然寫作的好書《動物的內心生活》(Das Seelenleben der Tiere)。
身為擁有一個小農場的森林看守人,渥雷本穿梭在森林和農場間,除了珍愛的樹木,也和不少動物相處或打交道。他主張,人與動物之間,確實存在著美好的搭檔關係,一種讓旁觀者也能會心一笑的關係。
渥雷本受過紮實的科學訓練,但不是象牙塔裡的科學家,行文時沒有學院派學者要求學術嚴謹的負擔,也沒有必要像科學家一樣保持客觀中立,可以更揮灑觀察力和想像力;這本書與其說是本科普書,還不如說是本有科學基礎的散文集。
渥雷本主張,每種動物都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觀看與感覺世界,他非常好奇那些我們以為愚蠢又遲鈍的動物,身上隱藏多少未知的能力與感受力?動物究竟有沒有「認知」到,「是誰」或者「是什麼」促成了讓自己高興的事?如果動物會思考,那麼牠們能否規畫自己的未來?
我們會幫毛小孩取名,但是如果動物擁有「自我意識」,那麼牠們能不能記得彼此的名字?貓狗有情感需求,這個可能所有養過毛小孩的朋友都知道,我家的貓咪除了吃喝拉撒,也需要我和牠們玩耍,而且每天至少要花十幾分鐘摸摸牠們,否則牠們就會在我吃飯、看書、看電視、幹活和睡覺時爆走搗亂。寫這篇文章時,小皮就要來討摸好幾次,回應稍慢,牠就會用手摸我臉提醒我。
我在美國養過兩隻黑貓,是對姐妹,但個性截然不同,姐姐是精力旺盛的人來瘋,每天都要一直玩、一直玩,妹妹是內向害羞的淑女;現在養的兩隻貓裡,小皮也是人來瘋,更是跟屁貓,我在家時牠和我幾乎寸步不離,小白高傲但很怕生,每當有客人來,一定會躲到床底下發抖。為什麼每一隻動物會發展出不同的性格?渥雷本認為應該取決於牠自己獨特的基因與生活體驗。
除了貓狗,鳥類也有令人感動的情感。有天做實驗時,一隻實驗室裡養的虎皮鸚鵡一直叫,我們發現牠老婆不幸過世了,牠一直親吻老婆希望喚醒對方。我把逝世的母鸚鵡先冰在冰箱,晚上拿出來觀察死因時,原本好不容易才冷靜下來的老公一見到屍體,開始一直猛撞鳥籠和哀叫,讓人不勝唏噓。渥雷本想知道,動物會知道自己死期將近嗎?牠們也和人類一樣害怕衰老和死亡嗎?無論如何,他觀察到動物不僅能夠表示哀悼,並認為這是牠們必經的生命歷程,唯有如此才能完成真正的告別。
虎皮鸚鵡堅持自由戀愛,不能任意配對,我們要找個大鳥籠把一群公母鸚鵡放在一起讓牠們互動,待觀察到有公母鸚鵡會親親和理毛,才把牠們放到小鳥籠中生育後代。虎皮鸚鵡一生都忠於伴侶,喪妻的公鸚鵡幾乎只能獨身以養天年了。這種至死不渝的關係,渥雷本也在《動物的內心生活》問道,我們可以用「婚姻」來稱呼動物之間的伴侶關係嗎?
要配對成性伴侶,要上演求愛大戲,許多求偶行為,都是生態紀錄片鍾愛的題材,因為即使物種不同,我們人類仍對許多求偶行為或形態特徵痴迷。渥雷本問道,如果生物「必須」交配,為什麼不能讓它就和呼吸一樣不自覺地進行?許多性徵和求愛大戲都很要命,讓動物曝露在更高的風險中,牠們為何要冒死求愛?
我朋友在住家附近撿到一隻貓咪,帶去讓獸醫師檢查,發現貓咪有孕;努力生了四隻小貓後,咪馬上表現出鞠躬盡瘁的母愛。對動物來說,母愛可以透過學習產生嗎?抑或只是一種本能反應?渥雷本相信,即使動物真的只具有潛意識激發的母性本能,舐犢之情同樣美好且強烈。但不管母愛有多強烈,最慢一歲之後,母愛關注的焦點就會轉移到新生的成員,動物媽媽究竟要如何疏離自己的孩子?
除了毛小孩或寵物,我們都市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接觸過別的動物,無論是野生動物,還是雞、鴨、豬、牛、羊之類的經濟動物,《動物的內心生活》是個窺視野生動物百態的好窗口。其實,城市也是動物新生的群落生境,仍有許多小動物在水泥森林的夾縫中求生存。我們每天可能都在街頭巷尾或通勤的路上和許多動物擦肩而過,只是大多數時候我們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動物的內心生活》的啟發是,當我們人類願意放下先入為主的偏見,好好用心地和這些動物交流,能夠豐富我們的文明和生活,就像傳統文化借用動物來提示我們許多生命的意義,從十二生肖到到動物寓言,都讓我們的文化更多彩多姿。我們是該關心一下一起在這地球之母共生共榮的動物們了。
動物真的能夠愛我們嗎?或者這不過是我們一廂情願? (JoaquinAranoa@pixabay)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
本週
4
人贊助,累計贊助金額$
180
劉燕婷觀點:敘利亞為何成為俄羅斯與伊朗的阿富汗?
經歷11天閃電攻勢,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在12月8日攻佔大馬士革,阿塞德(Bashar al-Assad)政權正式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