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橫跨了科技、資訊與媒體領域,看起來好像比較「高明」,但這樣的內涵太過含糊,課綱制訂者若不能嚴謹地說明清楚,落實到教學現場就會變成教師自圓其說、各自揣摩上意。
教導正確使用觀念 培養識讀能力
事實上,現在國中、小的媒體素養課程傾向是媒體製作,從生活中舉1個議題融入課程設計,然後再製作成影片。雖然有些高中學校也會針對部分新聞文本、廣告所傳達的意涵做分析,但教這些內容大部分是公民領域的教師,若沒有相關新聞專業背景可能會誤導,況且又有多少時間可以深入好好的瞭解,會不會到最後變成只要會拍影片、會剪輯、有成果發表,就可交差了事?網路的亂象除了業者未自律,有一部分就是使用者亂拍,把不該放的影片放上網所造成的。
因此,媒體素養教育的目的,不是著重在教學生如何去使用各式各樣的數位媒體,因為現在的年輕世代可能都比老師還會使用,而是必須先導正他們正確的使用觀念。從小就教他做人處世的道理,當接觸到這些數位媒體,他才能夠理解什麼不能拍、什麼影片不能傳上網。「自媒體」(We media)的時代,每個人都是發送訊息的傳播者,是必須從自身開始做起。
其次是從基礎知識的養成,讓學生有防禦能力。現代人人手一機,尤其是即時通訊軟體如LINE、微信等,只要使用者覺得想分享的訊息,很容易就可轉發出去,但有多少人在轉傳這些內容時會先查證是否正確?遇到時又該怎麼處理?其實可透過像非營利組織「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來瞭解各種事實查核與錯誤的釐清,或者是直接申訴,以實際行動抵制不良媒體等。但最根本的還是回歸到學校的基礎課,把數學、社會、自然科學等科目學好,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自然而然就有基本的判斷能力。
此外,由於假訊息、假新聞的手法日新月異,需要有傳播領域的專業判斷學習。除了在師資培育的課程裡加強外,教育部也應積極組成媒體素養教育的輔導團,讓教師在《108課綱》進行媒體素養課程時,提供教師專業的協助。
*作者諄筆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