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安迪觀點:是忽悠還是哲學?對大哉問《中國有無哲學》一書的簡短回應

2021-02-12 07:10

? 人氣

趙雅博的著作對各家西哲的哲學定義也許在今日看來翻譯頗多問題或者不夠準確,但他整理出這麼多種內容也算用心良苦。正如他自己在書中所言:「只是將歐洲歷代哲學家的举萃大者對哲學的定義作了一個很簡單的敘述,已經令人『目迷五色、無所適從』了」。透過趙雅博的整理,我們可看到,即使在西方哲學傳統中,歷經千年以上時空環境的變化,哲學的定義也不斷轉變,即使在同一個時代的諸家,也更常呈現定義十分多元的情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回到本文討論的主題,「中國沒哲學只忽悠」一書作者為了討論哲學有無之問題,必將先給「何謂哲學」,這個另外一個對東西文明都是大哉問的問題給予明確定義。結果這位作者給予的定義非常狹隘,又自有矛盾。首先他認定的本書中主要的哲學定義,就是他所詮釋的類似於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的哲學定義:

尼采不但不會給哲學下一個永恆的定義,甚至會反對這樣做;他對「體系」毫無興趣,因為根據「重估一切價值」,在尼采看來,哲學是一個推倒、重建、推倒、重建的過程,這或許更接近尼采「永遠回歸」的本意:「重估」的「永遠回歸」。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哲學精神」(「向力意志」)是永存的。在尼采看來,哲學是精神的表現,精神隨時隨地都處在浴火重生的可能之中、就像「永遠回歸」這一靈感會突然降臨一樣。

歸根究底,哲學是人的哲學,離開人就無從談起。

(摘自張喚民,《中國有哲學嗎?:NO!中國只有為政治服務的漢字忽悠術!》(臺北:八旗出版,2021),頁31。)

筆者並非研究尼采哲學,對尼采之大才實在毫無能力說三到四,但也略懂思想史背景下,尼采重估一切價值乃是針對基督宗教在西方文明的衰落,因此尼采想以他的「超人哲學」欲尋找西方文明在沒有基督宗教作為價值根基之後,當「何去何從?」的強大主張。而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在其著作《西方哲學史》探討尼采哲學時就說:「尼采的重要性首先是在倫理學上,作為一個歷史批評家,對尼采的討論都將聚焦在他的倫理學與宗教批評。」這與中國近代面臨傳統朝貢秩序與天下體系的崩潰,雖有部分的類似,但仍有時空背景的巨大落差。此外,如果作者只採取前段引文結論「哲學歸根究底就是人的哲學」,這段話的定義在相對於西方更重人文傳統的東方思想特別是中國思想的各家而言,根本就是基本常識,沒有人會提出異議,而作者卻以此為出發點去說中國沒有哲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