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上台已一月,其內政外交初露端倪,對華政策可以用四個關鍵詞來概括:實力競爭、民主人權、戰略忍耐、盟友體系。
先說拜習通話,雖姍姍來遲,且從雙方公布的通話內容看,強調各自關切,交集基本沒有,與外界的期待有落差,但是,這並不說明他們的通話只是要向各自國家和外界做表面文章,兩人能夠通話且時間達2小時,其實釋放出了比公布的新聞通報更值得咀嚼的信息。
美中關係經過川普四年的攪和,雙方只差真刀真槍地幹一仗。在川普政府後期,美中高層完全斷絕來往,雙方惡語相向,拜登在這種情形下上台,外界對兩國恢復高層接觸,雖抱有期待,可並沒有太大信心。盡管中國政府在拜登選勝後不斷向其遞橄欖枝,但習近平也是在1月6日美國參議院確認拜登當選後才向他發出賀電的。從拜登一方看,受制於美國眼下的反華氣氛,他對中國遞來的橄欖枝能避開就盡量避開,對習的賀電以及此前中國外交部的賀電,拜登及其過渡團隊都未有回應,給人感覺中方熱臉貼上了拜登的冷屁股。
現在兩國領導人終於通了話,說明他們起碼有坐下來溝通的願望。這點很關鍵,如果像川普後期雙方看一眼對方都厭惡,根本不願來往,兩國關係就只能繼續冰凍。而誤判往往就是在這種互相厭惡中發生的。雙方願意交流,盡管各說各的,但至少讓對方明白自己的底線在哪裡,不要輕易去踩,從而有助減少誤判。而在底線之外的其他領域,雙方可以求同存異或者進行有限合作。
美中領導人通話不僅僅是雙方有溝通的願望。冰凍了一段時間,又在如此氣氛下,既然決定通話,就一定要在一些具體問題或者大的原則和方向上達成某種共識,若只是各自表述立場和態度,就真的沒有必要通話,或者通話也不用2小時。因為在之前的布楊通話中,雙方的立場和態度已經表達了。事實上,布楊通話乃拜習通話的前奏,是為後者准備和暖場的,雙方在外交主管官員層面將分歧擺明,雖然在最高領導人的通話中還是要強調這些分歧,但後者的重點是討論雙方如何管控分歧,這一部分在雙方各自的新聞通報中沒有體現出,但不表明他們沒談到。
拜登何以選在中國牛年除夕同習近平通話?一方面當然因為這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兩人的通話不是泛泛而談,要有一點具體成果,而如果要達成某種成果,就必須進行精心准備,做好前期功課,而這需花時間。從這個角度看,拜登在上台23天才同習通話,非是故意要冷落習,可能實是因為兩人都覺得,美中關係的重要性及目前狀況,要求兩人不談則已,要談的話就需取得一定成果。這個成果也許是對改善雙方關係的一種共識,也許是在某個具體問題上達成某種諒解,但眼下還不適宜公布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