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我們可以發現學科經典的重要性,在這個充滿功利績效的台灣社會中,逐漸被漠視與忽略。或許有人會反駁說:台灣每年投入不少經費推展經典教育,難道都是假的嗎?這裡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什麼是經典呢?或者換一個方式問:目前推展的經典教育究竟是誰的經典教育?如果是由專家社群中的學閥霸權來制定經典,那豈不是又落入了另一種形式的教科書教育了嗎?
教科書體制之所以在當前大學課程中佔有舉足的地位,當然有其歷史的因素,及學術上的因素,但其最主要的原因有二:第一,有了教科書,此一學科就在老師及學生的心目中建立起「統一性的自我認同」的標誌,這種學科的自我認同對於一個科系師生的向心力與榮譽感是很重要的,而且對於建立此學科的學術社群一體感也有重大意義,人們因此可以透過這種自我認同的標誌將自己與他人「區異」(distinction)出來;其次,更重要的是,有了教科書,使得學科自身有了統一的標準,這將讓老師便於對學生進行「規訓管制」。依此,如若經典教育的推展仍以上述兩準則為目標,那麼這種經典教育在本質上,仍然是教科書的性質。
那麼什麼是經典呢?經典的英文譯名至少就有三個來源,而這三個譯名正顯示著我們看待經典的三種態度。這三個譯名分別是:canon、classics及Great Books。第一,若將經典譯為canon,那麼它就具有正統的意味,甚至具有神聖性,正確而言,譯為「正典」更為恰當;第二,若是將經典直譯為classics,則與canon相比它比較大眾化,可以指涉各種文化或知識領域中被公認是傑出一流的,且具典型性的著作;第三,若將經典譯為Great Books,則它就傾向於「經典巨著」或「巨著」,因為它特別指涉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偉大思想與著作。
很明顯地,這三種看待經典的態度,將會影響我們如何推動經典教育。例如,把經典視為「正典」,則「正典的經典教育」(canonical education of classics)就會主張經典的選擇係經過一個「正典化」(canonize)的篩選過程,其本身將被賦予蘊藏永恆不變的真理,甚至經典就是真理自身,故而推行經典教育之目的便在於揭示並服膺於這個真理;或者如將經典視為東西偉大文明(如希臘文明、基督文明、中國文明與印度文明),在歷經時代的焠煉後,形塑成各文明存在的價值樣貌,閱讀這樣的經典(classics)有助於了解文化的傳承;再者例如將經典視為「巨著」(Great Books),則它便被賦予影響文明發展的重大著作,對各學科領域、及各學術思潮所建立與發展具有原創性且有重大影響的作品、甚至是世界各民族、各地區、各文化傳統、各生活領域、以及各種次文化等,這些場域中重要且具有原創性與典型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