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一休」法案去年12月初,在立法院審議期間的場面,仍歷歷在目。勞團在場外激烈抗爭,丟煙霧彈、撒冥紙。民進黨黨鞭柯建銘成了出氣筒,路過立法院外馬路,剛好被人群堵到了,掐脖推搡,差點窒息。踩掉的鞋子,被吐滿口水後,丟進立法院墻內。
柯總召算是平白「犧牲」一場,才一年不到,行政院長賴清德已在行政立法協調會報上拍板,「一例一休」確定將大幅翻修。當初「一例一休」法案限時闖關,號稱「薪資要增加,工時要減少」,有照顧勞工的「美意」。卻欠缺通盤考量,脫離現實的可行性,搞得資方不滿,勞方怨歎。成了民進黨當家後的最大民怨來源,如今非修不可,越拖越大尾。
這個星期天,路過台北迪化街一代,看到十之五、六的店家,沒在營業。上週一,去了趟光華商場,也發現靠邊角的不少店家歇業。台中做餐飲業的朋友也說,當地服務業關門倒店的不少。雖然,今年台灣經濟成長數據較往年亮眼,連續16、7個月出口成長,股市破萬點已超過半年,然而市井之中的商業活動卻冷清許多。這些,很難說與實施「一例一休」,沒有關係。
7休1硬性規定,勞工每工作7天,1天是「例假日」。「沒有天災、事變或突發事件,雇主不得使勞工於『例假日』出勤,若因前揭原因有使勞工出勤者,該日應加倍給薪,並應給予勞工事後補假休息」。服務業一是不能「違法」請員工在「例假日」加班開店;二是就算「偷跑」,加班費加補休等於一天要付員工平時薪資的3倍。
飯店業24小時需要人力,狀況最慘。用14休4(實質的周休2日)來排班,一般4組人就夠,一組休息,其他三組可替補。強行採取7休1時,必須增加到5組人,勞力成本增加20%。去年520之後,陸客人數驟降,全台上百家虧損求售飯店,「一例一休」效應,更造成雪上加霜。
還有一些產業的特性,7休1的人力調度模式,根本會造成停工。如商港碼頭裝卸業須完全配合到港船舶,常有連續工作超過7天需求,就算要找臨時員工替補,但專業人力有限,導致調度困難。
製造業每月加班時數限定46小時,工廠旺季怕違反勞工法令受重罰,要麼不敢多接單,要麼多請part time時薪工,反而影響企業獲利和正式員工的收入。有社運團體批評,這次修法是向財團靠攏、低頭。認為當所有勞工加班時數都減少,企業就要增加員工人數,勞動的供需機能會帶動薪資的提升,實際上事與願違。
台灣中小企業占90%以上,競爭力不似歐美等國強韌,長期處於「悶經濟」、微利狀況,這是系統性的問題,需要結構性調整升級。過於限制加班,縮短工時,只會逼迫中小企業增加臨時性員工,而不是拉高薪資搶人,或是面臨虧損倒閉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