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進步得很快,很多觀念與技術絕對走在世界前端。但我們有台積電主宰世界半導體,卻也會在同一個時空下發生高雄氣爆這樣恐怖的事——只因為地下管線施工不良;我們有先進的高鐵管理技術,但我們也有動不動就翻車脫軌的臺鐵系統;我們擁有興建世界最高建築的營造實力,但也能讓一個基層包商奪走了四十九條人命。
臺灣真是個「M」型社會,各方面都是極正面與極負面同時存在。臺灣擠上世界新聞版面的,除了台積電與防疫,就剩下災難新聞。臺灣的動能,常常被「M」型的兩個極端相互拉扯、抵耗,永遠處在上不上下不下的「開發中」行列。
教育領域何嘗不也是「M」型的發展。博士、碩士在臺灣滿街都是,教育不可謂不發達,知識與技術的教育看似都很成功。但是在另一頭,「便宜行事」、「僥倖心理」卻也充斥在臺灣社會各行各業的許多角落;形成看不到,卻影響著各階層專業者分分秒秒的行為模式、讓專業時時刻刻存在著一種向下沉淪的「潛在力量」。太魯閣災難與其他諸多類似災難事件,其實都是在那樣的社會文化下發生的!而太魯閣事件與「李義祥們」表現出來的「營造文化」與「社會現象」,正也是臺灣浮躁的社會氛圍所孕育出來的。
要避免災難,嚴刑峻罰固然可收一時之效,但嚴刑峻罰照顧不到的時候,卻防止不了劣根性的衍生。要徹底避免類似的災難再發生,就需要徹底改變社會文化,從改變大眾的「心態」做起。唯有「質變」,才能脫胎換骨。
從「心」做起,教育當然是改變文化的根本手段。我們過去太注重技術教育,即使有所謂品格教育,也只是聊備一格。那麼多條人命,是血淋淋的機會教育。如果我們不重拾品格教育,災難仍會以不同的形式在未來繼續發生;我們的社會再進步,永遠還是站在深藏未爆彈的基礎上。
新的「品格教育」的重點,至少應該包含:「憂患意識」、「踏實務本」、「尊重專業倫理」、「尊重公共利益」,這些過去疏於認知的基本理念。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