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中教育部發函高中以下各級學校,重申不得限制學生於校服內外添加保暖衣物、不得限制學生依其對溫度的感受加穿禦寒衣物。隨後,行政院長蘇貞昌及教育部長潘文忠分別在媒體表態,要求學校依照之前已頒定之相關服儀規定來行事。蘇院長更加碼在臉書上發梗圖,要學生安心加外套,因為政府可以給學生靠,並加上「有政府,請安心」的字眼。
蘇院長的臉書梗圖及對媒體的發言,不令人意外的引起社會大眾的熱烈議論。
師生對立
議論焦點之一,在於蘇院長對學生的姿態及立場。有論者以為,蘇院長一方面不尊重教師專業,另一方面攏絡學生,企圖造成師生的對立。在這2項批評當中,一般的老師及教育界意見領袖,對民進黨政府有意無意挑起師生對立特別有感,也深惡痛絕。這種負面的反應之所以發生,近因在於之前軍公教年金改革的倡議及強行通過。當時的民進黨及民進黨政府,為了獲取選票及支持,不惜製造軍公教與一般大眾的分化與對立。這種分化對立尤其表現在退休的軍公教人員不願意(或不敢)在別人面前表明自己的身分。如此的分化對立雖然不應該,但不幸的卻有其政治效果,果然讓民進黨獲得了大眾的支持,在之後的軍公教人員年金改革之中,也一路的過關斬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因政黨製造對立而受損的教育人員,在看到蘇院長貼出「政府給學生靠」的梗圖之後,無不感到阢隉不安,深怕民進黨政府故技重施。一旦這種伎倆得逞,爾後教育工作複雜度就會大增。
議論焦點之二,在於中央政府的干涉,破壞了既有校園的民主機制。學生該怎麼穿?原來都是依據教育部頒定之相關規定,再透過校內民主程序,由校方、學生和家長溝通決定的結果。若學生不滿現有規定,或發現學校管理人員不依既有規定來行事、或不能彈性的調整做法以滿足學生需求,學生自可依循校內的民主程序來伸張自己的權利。如今中央高層的直接表態,不僅破壞既有的校園民主機制,也剝奪學生學習去爭取自己權利的機會。如此一舉,多方都輸。
除了上述批評之外,此次中央政府對學生服裝儀容事件的處理,還可以從兩方面來看。
回歸校園民主機制
第一,有關學生服裝儀容的規範原是歷史的產物,這規範也不完全沒有教育上的意義。在今天威權已然解體、社會崇尚自由及自主的氛圍中,學生究竟要不要穿制服?穿了之後應遵守什麼樣的規則?這些問題原來可由各校依其特定狀況來決定。如若發生衝突,也可由校園的民主機制來處理,連地方教育局處都可以不用插手,更何勞教育部長及行政院長來管這芝麻綠豆般的小事。中華民國教育有勞中央政府處理的事項頗多,教育部長及行政院長實在應該把精力放在大事上。當然,除非2位教育領導者看到了這小事有大利多,這又另當別論了。
第二,這件事的源起,先是有一個「台灣青年民主協會」,在臉書公布有關高中以下學校對學生禦寒衣物規範的調查結果,接著媒體報導了這項調查,逼得教育部必須有所回應,到最後連教育部長和行政院長也得公開表態。事件如此的發展,是政府受媒體牽制並草率施政的實例。台灣青年民主協會是什麼樣的組織?他們所做的調查是不是科學嚴謹?那調查的信度和效度如何?可推論性如何?媒體在報導前實在應有查核求證的責任。假如媒體在報導前不先加查證那就罷了,當教育部面對媒體報導時,若不在第一步去了解該調查的信效度,就驟然地相信媒體的報導結果,並據以採取行動,這就顯示教育部的施政太過粗糙了。對許多一線教育工作者而言,師生在服裝儀容上本來就沒有衝突對立,媒體所報導的師生對立,根本就是「假性對立」。
已開發國家中的中央政府很少會來規範學生的服裝儀容,教育部大可以考慮廢掉相關的服儀規定,讓每個學校或地方教育局處來面對這問題。讓大官管大事,小官管小事;不要讓一樁芝麻小事變成國家大事,徒然消耗大家的精力。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