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如果中國能順利取得「市場經濟地位」,「中國價格」極有可能成為「市場價格」,日本、美國與歐盟諸國的製造業將面臨新一波的威脅,歐洲議會即曾引述資料指出,一旦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將導致歐盟國家新增170萬到350萬的失業;更深層次的來說,當「中國價格」無法透過「替代國」比價的方式來界定傾銷,無疑讓北京政府掌握了國際貿易中部分「訂價」的權力,未來美、歐、日等國在面臨中國「低價」商品的湧入時,將毫無招架之力。這就是以美國為首的這些國家,為何甘冒違反十六年前與中國入世協議的風險之虞,也必須守住這個底限的真正原因。
「訂價權」的爭奪一直是南北國家最重要的戰場。不同於殖民統治,訂價權是工業先進國家對於經濟後進國家更細緻的權力控制,南方國家一度在某些領域企圖奪回訂價權,但往往以失敗告終,拉丁美洲的依賴困境就是著名的事例,而令人印象最深刻地,當屬19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資源輸出國不顧工業先進國家的反對,片面單方的提高石油輸出價格,但最終仍不敵工業先進國。
如今,中國藉著深入改革開放、融入國際市場之勢,寄望「彎道超車」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市場經濟地位」不但是對其深化改革的肯定,也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的一步。然而,對於與中國具備產業競爭關係的各國政府來說,「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自由開放的國際經濟體制運作,是否會在中國扶持一定經濟成長的壓力下而受到扭曲,這或許是習近平主席在提出「中國方案」,建立國際新經濟秩序時,必須努力以實際行動說服世界各國的重要課題。
*作者為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究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