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最著名、同時也是最惡名昭彰的案例,就是在2009年金融海嘯時,奇美電子一口氣對公司8成的派遣員工解約,來自4家派遣公司、估計近3000名派遣員工立刻失去工作,而且,奇美只是「用簡訊」就解雇了數千名員工;這些派遣員工是「真正」失去工作,而不是回到派遣公司即可繼續領薪水、準備到下份工作崗位。當時社會既震撼於金融海嘯的威力,更意外於連外界視為「幸福企業」的奇美,都能如此大規模又不避諱的用派遣員工,以規避企業該承擔的成本與責任。
雖然以主計總處的資料來看,過去10年非典型工作的平均年增率為2.4%,數字還不算驚人,但一來畢竟是高於全時正式工作者平均年增率0.8個百分點,讓其占全體就業人數比重增加了0.87 個百分點;二來根據人力業者的說法,官方數據其實都低估了實際情況。因此,對非典型就業者的增加,官方是不宜過份輕忽其影響;現在,至少是總統也有注意到也重視非典型就業者的問題,也希望有關單位能提出因應政策。
政府不可能立法禁止派遣等非典型工作,包括勞資雙方的市場確實有其需求;但就如正在立法院爭執不休的勞基法修法問題一樣:勞動市場固然要給予彈性,過份僵固對勞資雙方都有負面影響;但對違法、有害勞工權益的行為,政府卻該有能力把其糾出來─例如,不少著名企業派遣員工比例過高,政府有關單位就不該不理不睬,但遺憾的是外界少見勞檢單位著墨於此。
官方在發佈數據、「正面解讀」數據的同時,是否也該多作點事?而非典型工作的增加、與長期低薪資,是勞動市場惡化的2大徵兆,台灣同時存在這2大現象。總統提出的加強職業訓練,在現實上並非減少非典型就業者的解方,唯一的解方其實是增加就業機會,也就是說要增加民間投資,政府還是該多著力於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