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頓異國料理對孩子都是文化教育!看遠嫁荷蘭的她,如何在餐桌上建立孩子的國際觀

2017-12-11 07:40

? 人氣

現在正值青春期的Rory,不要說每天海量的食慾有多驚人,每早也只不過剛用完早餐,就在上學路上或放學途中一定又會和我再次確認「今日晚餐」為何?若放假在家,媽媽我絕對是全職煮婦,三餐正餐加上小點心的備餐再備餐,一忙碌起來簡直不亞於小型自助餐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有時Ruben拔問我何不把昨日剩菜飯微波一下就好,我說:別傻了,自從Rory開始發育抽高,冰箱裡就沒剩菜飯這檔事,天天都是「今日食、今日畢」,往好一方面想,布爾家幾乎不浪費食物,因家裡的食物處理機漸漸壯大當中!

對孩子們來說,晚餐不只是填飽肚子而已(當然這也是生活必須),最喜歡、最期待的無不是Ruben拔或媽媽我天天下廚帶來哪一齣精彩好料!

荷蘭餐只是每周一天的選項,除了歐洲家庭主食馬鈴薯多種變化吃法(馬鈴薯泥、炒馬鈴薯球、薯條或薯餅等),主餐透過肉類或魚類選擇,再透過Ruben拔布爾家第一掌廚的巧手匠心總能做出德國炸豬排、德國香腸與酸菜、法式蔬菜蛋派、義式焗烤通心麵、絞肉栗子菇義大利麵、手工披薩、匈牙利燉肉及瑞典經典肉丸子...每天擺在眼前、吃在嘴裡的晚餐時刻總能讓全家快樂愉悅與幸福,而餐桌就是舌尖上的歐盟地理

(圖/瘋荷日曆My Dutch LifeStyle提供)
 
(圖/瘋荷日曆My Dutch LifeStyle提供)
 
(圖/瘋荷日曆My Dutch LifeStyle提供)
 
(圖/瘋荷日曆My Dutch LifeStyle提供)
 
(圖/瘋荷日曆My Dutch LifeStyle提供)
 

今天吃了哪一國菜,Rory及Ethan總能先說出他們的地理位置或是幾句問候語,如果結合新聞時事也略知當地發生了哪些大事。

德國是荷蘭的好鄰居,不僅是荷蘭人旅遊首選國,兩國人民也常在長假高峰期間互相易地遊玩,就連最基本生活消費,也因地利相鄰關係而往來頻繁,大多荷蘭人都可以說上幾句德文,雖說邊境的德國超市多有荷蘭文指標或服務,但大多荷蘭人還是樂意說德文來回應,彼此互相尊重不同國家語言與風俗,就是將眼界展開,接受國際化/差異化的第一步。

一樣道理,荷蘭人小國思維,深知語言就是隨身攜帶國際競爭力!因此,從小孩子至老年人都具備基本英語會話能力,對英文學習與開口說的開放程度絕對比鄰近國家多出及友善許多。

就算是在荷蘭鄉間,居民的英語會話程度也不會有太多城鄉懸殊,若遇有需要幫忙的外國遊客,荷蘭人也會盡力將自身英文搬出使用,是否說得盡善盡美不是重點,願意與他人交流與提供協助才是語言的珍貴內涵。

除了啃馬鈴薯,不得不說布爾家裡「米缸」才更是主角,舉凡台灣或日式家常飯菜就非常和布爾家大小口味,出菜頻率頗高的肉燥飯、牛肉麵、家常乾麵、三杯雞、香菇油飯、鍋貼水餃、親子丼、咖哩雞飯、壽司捲、茶碗蒸與日式涼麵……還有冷天裡的圍爐火鍋,這樣豐盛又充滿亞州風味的家庭晚餐更是孩子們的最愛。

對米食、麵食通通接受且超好餵養的Rory來說,晚餐就是一天當中最開心的時候,因他知道如果媽媽不是來自台灣,他和Ethan也不會享受到一般荷蘭孩子享受不到的美食饗宴!每一道料理都是來自媽媽的愛,所以一定全數吃光光。

(圖/瘋荷日曆My Dutch LifeStyle提供)
 
(圖/瘋荷日曆My Dutch LifeStyle提供)
 
(圖/瘋荷日曆My Dutch LifeStyle提供)
 

就在一日,Rory忽然問我說中國人口這麼多,是不是都是吃米飯?我說其實不然,在中國南方地域的確是稻穀糧倉,居民大多也是米食為主,但是你和Ethan最愛的水餃大餐可就是中部及北方主食—麵食,全中國的麵食人口其實多於米食人口,麵粉的需求可比稻米更多,這樣顛覆一般外國人制式的飲食想像,就在我們享用自家手工鍋貼時解了個謎!

晚餐時刻,主要就是盡情享受全家在一起享用美食的好時光,透過飲食文化讓孩子們知道這世界有多大,Ruben拔和我盡我倆餐餐下廚之力帶領與探索,讓每個夜晚異國餐點就是一份文化禮物,如果孩子們想追求更多、更豐富的美食饗宴,就必須長大後靠自己力量及行動來實現。偶時,晚餐若出現日式料理,開動之前Rory也會隨口說出いただきます(itadakimasu),超逗的!

(圖/瘋荷日曆My Dutch LifeStyle提供)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瘋荷日曆My Dutch LifeStyle(原文標題:餐桌上的美食共和國)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