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緬因專欄:紅白對抗下的作曲家生存術

2017-12-23 06:40

? 人氣

蕭斯塔科維奇是蘇聯時期作曲家,也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取自維基百科)

蕭斯塔科維奇是蘇聯時期作曲家,也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取自維基百科)

在蘇維埃政權的文化政策下,形式主義代表的是「音樂歸音樂、政治歸政治」的反現實路線,這是嚴重的指控,因為在這種藝術形式中,除了標題音樂、賦予歌詞或以強烈的調性表達情緒,音樂本就難以言說。

雖然歲末跨年將至,但不,我沒有要預測紅白歌合戰的意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正逢《促轉條例》通過、中正紀念堂轉型工作坊亦起步開展時,一位文人之死及其後,於最近公共討論中引起綿延的波瀾。從人們對文學史、乃至其他領域藝術史的討論經驗中,我們知道,如何評價、理解經歷威權/極權背景的創作者,以及他如何與政權互動的身影,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第一頁剛開始下筆,終頁則仍在望不見的盡頭。

蕭斯塔科維奇密碼

加拿大華裔作家鄧敏靈(Madeleine Thien)於去年寫就、獲得布克獎提名的小說《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Do Not Say We Have Nothing),書名以來自〈國際歌〉主歌的歌詞,講述的即是數位歷經文革的上海音樂學院年輕音樂家們,如何在「呈現新中國的交響樂」這般大命題的創作激情、與國家的癲狂席捲而來之間困惑流離,最終於天安門那一年留下供主角追尋的謎題。本書開頭不久,主角便因聽到收音機中,傳來蕭斯塔科維奇的《第五號交響曲》第三樂章,引起了其對謎一般的鋼琴家父親的思念,引用這首曲子的用意無疑很具象徵性。

在音樂家如何面對極權的歷史中,蕭斯塔科維奇一直是在紅色政權下的代表性人物,因為其生命、創作與被蘇俄政權脅迫的歷程,作品帶有曖昧幽微的兩面性。他與其他幾位二十世紀作曲家,在不同極權政府間或顛沛、或發達,各自的創作意圖與生命事件的連結,也仍被無數的研究者不斷考證翻案,至今近百年仍不歇。

蕭斯塔科維奇的少年時期,有幾個事件,在我們此刻回首歷史時,似乎露出一點靈光值得尋思。其一,一九一八年蕭氏十二歲時,曾為被布爾什維克黨人所殺的憲政民主黨(Kadets)領導人物寫了一曲葬禮進行曲。其二,出於對政治的熱情缺乏,他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就讀期間,第一次修馬克思主義的學分就被當掉了。

蘇維埃的正確音樂

而後他開展了早期創作生涯,因為在蘇維埃無產階級青年劇場謀得了一個職銜,使得他早期的作品,並無遭受意識形態的檢視,《第一號交響曲》發表後也一鳴驚人。他寫了慶祝十月革命十周年的《第二號交響曲》,以一首充滿愛國情操的合唱結尾;而後創作的那齣惡名昭彰歌劇《穆郡的馬克白夫人》初發表時,無論在民間、官方都受到了高度讚揚,不僅被稱為「社會主義工程與黨之正確路線的結果」,更是「只有成長於蘇維埃文化最美好傳統中的作曲家,才能寫出的歌劇」。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緬因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