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此時,台灣地方首長與民意代表的選舉已經結束了,當選的各級地方首長和民意代表也已經走馬上任。這時候開始來關心和探討「2018台灣地方首長和民意代表選舉」誰曰不宜。明年台灣地方選舉,是史上第二次所謂「九合一選舉」。這次選舉的規模和2014年開始的「九合一選舉」一樣,將選出多達11,130位地方公職人員。自2014年以後,台灣的選舉已經制度化,以四年為期,包括中央與地方選舉,隔兩年選一次。
2014「九合一選舉」是當時馬政府的重大決策,試圖經由史無前例的大規模選舉合併,壓縮民進黨當選席次空間,鞏固國民黨地方執政基礎。但選舉結果卻重創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徹底改變了台灣地表的政治景觀,直接或間接地影響2016年總統立委大選,讓國民黨自此一蹶不振。為此,我在2014選後打造了一個概念來形容這次選舉的過程與結果,那就是「一次超級民意海嘯」。2014「超級民意海嘯」從政治發展的脈絡看,相當程度上是「太陽花學運」所驅動出來的。我說驅動,意思是「太陽花學運」是2014九合一選舉結果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雖然不是唯一。
「太陽花學運」是怎麼發生的?是什麼因素造成的?簡單講,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中國國民黨籍的馬英九前總統在完全執政下,重大政策經常背離社會主流民意,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爭議是最明顯的例子,也是最直接的導火線。第二,在野的民進黨軟弱,無力制衡執政黨,包括協商、說理、討論、杯葛、抗爭等等議事手段都無效,最後眼看只能無言忍受執政黨多數暴力下的荒謬決議,政黨政治功能盡失;第三,黨意凌駕民意,國民黨籍立委選擇貫徹黨中央權力意志,導致代議民主政治失靈。此外,太陽花學運有三個特質特別值得一提:第一,那是一個受到社會強力支持的準革命性集體政治行動;第二,學運展現了新一代青年知識份子的理想、熱情、焦慮與憤怒;第三,學運領袖展現了延續台灣黨外民主運動香火的濃厚歷史使命感,堅決捍衛台灣的主體性。
如果說2014地方大選結果是一次超級民意海嘯所我催生的,那2016總統與立委大選結果則是另一次超級民意海嘯所造成的。而且「兩次超級民意海嘯」彼此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性,矛頭都指向馬政府。
在此我來稍做一個選舉脈絡分析(analysis of electoral context),提出一個『總統選舉動能理論』(Theorem of Presidential Election Campaign Momentum)。這個理論最早是我2010年應邀前往史丹福大學演講時提出的。當時,我根據台灣自1993年以來到2008年四次總統大選為中心,共計十六次中央與地方重要選舉結果的觀察所得到的一個結論。如今到了2017年,又增加了8次重要的中央與地方選舉結果,共計24次可以用來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