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美國吃人夠夠,台灣雞肋當牛排─台美 TIFA

2021-07-02 07:30

? 人氣

台美TIFA會議30日復談,但隱然之間只見政治護航,不見牛肉淪為雞肋。(資料照片,行政院提供)

台美TIFA會議30日復談,但隱然之間只見政治護航,不見牛肉淪為雞肋。(資料照片,行政院提供)

中斷5年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TIFA)會議日前復談,官方敲鑼打鼓宣傳說是台美關係一大進展、有5大共識、奠定台美貿易協定的基礎…..,但實質上則是TIFA看不到牛肉,而且淪為雞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其實,看看所謂的「共識」,就知道為什麼說「不見牛肉淪為雞肋」:對台灣提出、對台灣最重要又急迫的如疫苗代工、洽簽BTA(雙邊貿易協定),美國的回答(或是說共識),其實就是「再研究研究」,「強化供應鏈」是去年就有的共識,這次也沒有進一步更具體的議案與行動,至於決定「TIFA下成立工作小組」的共識,更難謂值得高興的成果,因為工作小組成立後可以不開會、不運作、毫無進展─就如TIFA也不時停擺數年不運作一樣。

事實上,TIFA不是今日才淪為雞肋,而是成立後就註定成為雞肋。

TIFA是雙方在1994年簽署「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後,作為兩國經貿交流、談判的主要平台,被視為台美雙方目前最重要雙邊經貿高層諮商管道,因此也是台美經貿關係的重要指標。但在實際上,看不出TIFA曾經對台美經貿有任何貢獻與影響。

最簡單又直覺的就是:從簽署TIFA開始,FTA(自由貿易協定)一直是主要議題,甚至TIFA 被視為「洽簽台美 FTA 的前哨站」,台灣當然是「鍥而不捨」的不斷提出,結果呢?TIFA簽署了27年,我們還是「在會中表達簽署BTA意願」,美國回答也還是沒答案,那個「希望雙方朝深化、提升關係上努力」的官話,其實就是一如過去數十年一樣的「繼續研究討論」。

再看簽署後27年,至今雙方召開過11次台美TIFA會議,在舉行與不舉行之間,看不出舉辦時對台美經貿關係有什麼特別助益,倒是萬一連續幾年不舉行時,就知道老美很可能不爽台灣這個小老弟,因此蓄意推遲會議:2008-2012年、2017-2020年的連續4、5年停開,為的就是台灣不開放美牛豬進口等問題,惹惱老大哥所致,美國以停開作為「懲罰」;台灣則一直是低姿態、幾近卑躬屈膝的乞求美國開此會議,以告訴國人「台美關係穩固」。

另一個清楚的證據是,依照蔡政府的說法,過去幾年是台美關係空前好的幾年,雙方經貿關係也更密切,美國更找台灣一起搞「信任夥伴供應鏈」等,但過去4年正是TIFA未召開的幾年,所以TIFA實在談不上有促進台美經貿關係的功能。

倒是今年TIFA的復談,其中濃厚的政治味道是讓人側目了。蔡英文去年開放萊豬進口,但因此面臨不少民眾反彈,批評其不顧民眾健康、犧牲人民健康又未換回任何經貿利益,今年8月馬上要面對公投。此時TIFA復談,至少能讓蔡政府對社會有點交代,說因開放萊豬才能復談,至於會議空洞蒼白、缺乏對台灣有利的實質決議,則不會是重點,因為一般人未必關切更不會了解,政府只要敲鑼打鼓宣傳台美TIFA中斷多年終於復談的「重大成就」即可─從這個觀點而言,這次TIFA只帶來狹隘的政黨利益,卻未帶來國家與全民利益。

而從這次會議的「共識」中,也可看出美國是如何的「吃人夠夠」。

雙方共識中有一條是「承諾強化互動解決貿易問題,包括美豬美牛業者所面臨的市場准入壁壘」,坦白說,蔡英文對美牛豬的開放可以說「毫無尺度、毫無限制」,為美方設想、卑微到連是否含萊劑都堅持不標註;但萊豬難在台灣行走,不是政府設下「市場准入壁壘」,而是社會共識、全民一心的一起設下壁壘:沒有任何民眾願意吃到萊豬、沒有任何廠商敢說自己賣萊豬、連賣美豬都成為禁忌。美國不思己過,卻把此視為美牛豬面臨市場准入壁壘,惡霸與帝國主義嘴臉一覽無遺。

TIFA本是雞肋,台美關係更密切後,更是雞肋無疑,因此其召開與否與台灣經貿利益關係不大,但蔡政府在為政黨利益張本時,也該檢點一點,別拿國家利益、民眾健康當犧牲品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