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19世紀美國鐵路華工血淚與惡名昭彰的《排華法案》

2021-07-25 07:00

? 人氣

「這些歷經滄桑的華工展現生命無比韌性,他們活下來了,在新的土地上重新來過,原本懷抱著淘金返鄉夢,然而迫於大時代的無奈只得落地生根,此後也只能藉食物來思鄉了。」(取自維基百科)

「這些歷經滄桑的華工展現生命無比韌性,他們活下來了,在新的土地上重新來過,原本懷抱著淘金返鄉夢,然而迫於大時代的無奈只得落地生根,此後也只能藉食物來思鄉了。」(取自維基百科)

【提到美國華裔作家張純如(1968~2004),許多人或許第一個想到的是1997年出版的《被遺忘的南京大屠殺》(繁體中文版是由台灣的天下出版社於2007年出版),這本書出版之後連續14個星期名列《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暢銷書排行榜上,張純如在書中除了詳細記載日本人侵華的暴行之外,她希望告訴大家的是:世人必須記取戰爭所帶給人類的災難,因為「忘記屠殺,就是第二次屠殺」。

而《美國華人史:19世紀至21世紀初,150年華人史詩(The Chinese in America:A Narrative History)》則是張純如生前所著的的第3本書(也是最後一本)。

針對這本書的寫作緣起,張純如說,她12歲那年,一位白人同學問她,如果中國和美國發生戰爭,你會站在哪一邊?張純如說,到現在她(指她在2004年過世之前)還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但是這件事讓她認識到,雖然她出生在美國,在美國人的社會定義中,她並不是美國人,而是擁有美國國籍的華人。

因此,為了讓人們認識到華人其實也是美國人的一部分,他們為美國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寫了這本書;張純如說:「華人在美國的經歷不是一條漸進的單線。他們作為模範少數族裔之一,並非像某些少數族裔那樣是從受迫害的社會最底層漸漸發展到社會上層的。華人在美國處於週而復始的迴圈,美國社會對華人一直在容忍接納和疑慮恐懼中旋轉。」張純如希望藉這本書正確的寫出並告訴世人──19世紀以來美國的華人移民強韌的生命力和開拓精神。

從1848年加州沙加緬度(Sacramento)發現金礦到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航,這群被謔稱為:「豬仔」的中國勞工(通稱華工)對美國西部拓荒、修築鐵路、採掘金礦、發展農業以及巴拿馬鐵路和巴拿馬運河的建設,均投入了無數的血淚與生命。

研究顯示從19世紀初至20世紀30年代,移居國外的中國人(華工)已達1000萬人左右。(註一)在南洋、在非洲、在美國和加拿大西部以及在中南美洲,都有華工的足跡。尤其是為巴拿馬鐵路和巴拿馬運河流血流汗,最後埋骨異域的華工,都是造福後世的無名英雄。或許沒有人記得他們的名字,但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他們血淚付出與對人類社會建設的偉大貢獻。】

低薪華工構築橫越北美大陸的鐵路~才讓美國成為一個真正完整的國家。

英國殖民美國最初登陸的地點都是美國東部大西洋沿岸地區,後來隨著美國在1776年獨立後的領土不斷往西擴張,美國才成為一個東臨大西洋、西接太平洋的一個大國(註二),但由於兩地發展的時程不同,西部地區相對來說比東部要落後許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世紀60年代因為南北戰爭戰略上的需求,與隨著開發美西發展經濟的需要,1862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法案,由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簽署,即《太平洋鐵路法案》,鼓勵私營企業投資,興建美國中部到西岸加州的鐵路。

當時東、西部鐵路分別由「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Union Pacific Railroad Company)」、「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Central Pacific Railroad Co.)」承包興建。這兩條鐵總長為2489英哩(1英哩=1.609344公里),兩段鐵路最終要在猶他州境內匯合起來(註三)。

東段鐵路是由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承包,從奧馬哈(註四)向奧格登(Ogden,位於猶他州北部)方向施工,由於有的地方已經建成鐵路,所以實際待修築的鐵路只有689英哩,不僅路程較短,而且地勢平坦;西段由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承包,由加州首府沙加緬度(Sacremento;大陸譯為:薩克拉門托)向奧格登(Ogden/位於猶他州北部)方向施工,總長約1086哩,這裡不僅要跨越崇山峻嶺,而且還要穿過沙漠和沼澤地,環境十分惡劣。

兩個公司分別從東西兩頭動工。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於1863年1月8日在加州的薩克拉門托(Sacremento)動工,最初開始雇傭的是以愛爾蘭人為主的白人勞工,但這些人大多懶惰散漫,經常酗酒鬧事不說,還不斷罷工,要求增加工資,甚至有不少人拿到薪水後就開溜,以致兩年鋪設的鐵軌還不到50英哩。

這可急壞了公司的董事們,但他們都對中國人有著嚴重的偏見,除了認為華工無法與白人勞工共同工作外,一些人更是懷疑吃著中式食物的華工,沒有構築鐵路這樣高強度工作的能力。

最後鐵路的總承包商查理斯‧克勞克(Charles W.Crocker,1822~1888),以中國人「能修建萬里長城的民族,當然也能修鐵路」來說服公司高層,從1865年起,他先僱用華工50名試用,結果相當令人滿意。

這些來自中國南方農村的勞工(註五),不僅遵守紀律,而且吃苦耐勞、心靈手巧,很多工作一學就會,最重要的是華工每一天在工地工作時間長達12個小時,不僅工資大大低於白人,而且伙食還得自理,最初華工每月工資只有26元,因為工作勤奮,工資慢慢調升至30元,最高調至35元,每個月省吃儉用,最後還能攢下超過20美元的積蓄,寄回家鄉作為家用。(註六)

但辛勤工作之外,這些華工還必須繳納各種苛捐雜稅;如──人頭稅、礦工稅、產業稅…等,像1852年加州議會就通過徵收《外籍礦工執照稅法》,向華工每人每月收人頭稅3元,一度增至4元。1862年州議會又制定《警察稅》,規定中國人19歲以上未交人頭稅又無工作者,每人每月要交稅2元。

華工冒險擠搭輪船出國掏金

【蒲安臣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1854年,與一群反對黑人奴隸制的人建立了一個新的政黨,這就是今天的美國共和黨(American Republican Party)。蒲安臣在1862年7月20日到達北京,為美國第13任駐華公使。

1867年11月底,蒲安臣結束為期6年的駐華公使職務。卸任之初蒲安臣接受清朝政府的邀請擔任中國第一個外交使節團團長,代表中國政府出使美、英、法、普、俄等國,為這次出訪,蒲安臣還受委託設計了中國第一面國旗——黃龍旗。(註七)】

於是鐵路公司不僅在舊金山招募華工(當時加州已有數以萬計因礦產關門而失業的華工),後來乾脆直接派專人到中國廣東的五邑地區(註八)去招募更多能吃苦耐勞的華工。

為此在1868年(清同治7年)的中美雙方還共同簽定雙邊合作協定──《蒲安臣條約(Anson Burlingame)》。蒲安臣‧約翰遜(Anson Burlingame Johnson,1820~1870)於1855年擔任美國眾議員,1861年出任美國駐華公使,1867年卸任,卸任之後得到當時擔任清廷總稅務司──羅伯特.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的推薦,出任清廷「辦理各國中外交涉事務大臣」。

1868年2月蒲安臣率領中國使節團出訪──美、英、法、普(德)、俄……等歐美強國,蒲安臣希望透過談判,使中國能與上述國家建立起正常的外交關係,但是歐洲各國反應平淡,只有與美國成功的簽訂了《中美續增條約》,條約於1869年11月得到中美雙方政府批准而實施,條約規定,兩國人民可隨時自由往來,或遊歷、或貿易、或久居,不得禁阻,美國據此得以擴大招收華工,這使得在中央太平洋鐵路築路的華工常年保持1.2萬人至1.5萬人。(註九)

蒲安臣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1854年,與一群反對黑人奴隸制的人建立了一個新的政黨,這就是今天的美國共和黨(American Republican Party)。(作者提供)
蒲安臣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1854年,與一群反對黑人奴隸制的人建立了一個新的政黨,這就是今天的美國共和黨(American Republican Party)。(作者提供)

其實根據美國勞工部的統計,從1865年到鐵路完工的4年間,參與築路的工人中,有86%為華工。只是這段由中國橫越太平洋到美國的航程卻幾近地獄之旅,被招募的廣東華工必須先翻山越嶺到香港,再從香港坐船到美國,當時到夏威夷約需要56至75天,到加州則需75至100天,必須視天候情況而定。

為了追逐高額利潤,運送華工的輪船公司把每船運載量增加到極限,甚至在原本已經相當狹窄低矮的船艙中再加上夾層,最後留給每人的空間只有1尺多。

在漫長的航行中,成百上千名華工像沙丁魚罐頭一樣擁擠蜷縮在船艙裏,忍受著風浪顛簸──「日則並肩疊膝而坐,夜則交股架足而眠」。他們既缺乏空氣、陽光,也缺少淡水、食物,許多人因此悶死、渴死、餓死、病死、被毆打致死或自殺身亡,而船東處理這些屍體的方式就是立即丟海中,讓死者葬身魚鱉腹中。

根據記錄顯示,當年運載華工去美國的船隻,曾有4船共載2523人、途中死亡1620人,死亡率高達64.21%的紀錄!也正因此,這些裝載華工出國的輪船被稱為「浮動地獄(floating hells)」(註十),而人口販子則戲稱這些華工為「豬仔」,以此類推,那些專門從事買賣契約華工的場所被稱為「豬仔館」,販運契約華工的船舶被稱為「豬仔船」。

1850~1856年間,由中國開往美洲之豬仔船死亡率。(王珊珊:《論19世紀中期拉丁美洲的契約華工~以古巴為例》(河南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p79)
1850~1856年間,由中國開往美洲之豬仔船死亡率。(王珊珊:《論19世紀中期拉丁美洲的契約華工~以古巴為例》(河南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p79)

1855年中國第一個美國留學生——容閎(1828~1912;今珠海市南屏鎮人)第一次回國時,途經澳門就曾親眼看見人口販子把「無數華工以辮相連,結成一串,牽往囚室」,這種類似十七世紀犯賣非洲黑奴的慘況,容閎說他許多年之後想起那個慘況「猶為鼻酸」。(註十一)

其實當時除了對待華人勞工相當不人道之外,最嚴重的還有人口拐賣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買賣豬仔」。為了擴大人口買賣的來源,人口販子由原來的──廣州、汕頭、廈門等地往外擴散出去,甚至連當時剛開埠不久的上海也成為這些人口販子掠奪人口的恐怖地。手段則從誘騙轉變成直接搶奪、綁票……等。由於造成大量失蹤人口,於是出現許多父母尋子、妻與幼子幼女尋夫尋父的社會悲劇,當時「買賣豬仔」所衍生的社會問題,甚至可與「買賣鴉片」齊名,而這正反應了中國人當年受到列強欺侮的悲哀與無奈。

華工以生命在叢山峻嶺中構築鐵路

到1866年春,美國鐵路鋪進了內華達和洛磯山脈的崇山峻嶺之中。內華達的塞拉山合恩角,這是進入高山區以後的第一站。合恩角是一塊壁狀大岩石,美利堅河(American River)水在下面咆哮而過,上下落差高達1200公尺以上,取名為合恩角(Cape Horn)就是因為其地形與地貌相當險惡,與南美洲最南端火地群島的陸岬──合恩角(Cabo de Hornos)相當類似(註十二),這裡因其地勢險要被華工稱為「牛角嶺」。

為了從筆直的山崖上開劈出一條雙軌寬的鐵路,當時的施工方法是將華工吊掛在自己編織的竹籃沿著崖頂往下放,然後懸空用鐵錘和撬棍把岩石一點一點地敲掉,開出一段狹窄的通道;或是在岩壁中打洞眼填塞炸藥,點火後再將吊籃往上拉。

由於當地地質屬於花崗岩,因此岩石非常堅硬,常使得火藥從砲眼裏直接迸出,使得不及離開的華工被炸得粉身碎骨。還有許多華工是因為繩索磨斷而葬身崖底,塞拉山脈地段只有100多英哩,而華工的死亡率竟高達10%以上。(註十三)

華工們就是用這樣的辦法硬是在岩壁上先開闢出一條窄窄的小道,然後再向裏拓展。隨後來到海拔7,000英尺的塞拉山唐納峰。這是整個高山區最艱巨的一段。

1869年5月10日,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Central Pacific)和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Union Pacific Railroads)的領導人齊聚一堂。(作者提供)
1869年5月10日,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Central Pacific)和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Union Pacific Railroads)的領導人齊聚一堂。(作者提供)

當時連續兩年遇上美國歷史上罕見的嚴冬,很多從中國南方來的從未見過冰雪的華工被活活凍死在帳蓬裡。幾個月後發現他們的屍體時,有的還緊握著鐵鏟和十字鎬。

為了打通長達1600英呎的唐納山隧道,在當時沒有先進採挖機械的設備幫助下,華工每天24小時輪班作業,一共只用了13個月的時間就打通了這條長1,600英尺的高山隧道,(註十四)唐納山隧道曾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隧道,也是中央太平洋鐵路最艱難的一關。在一個多世紀之後,這條隧道仍然保護著穿越隧道的火車,阻擋著風雪。在鑿穿唐納隧道後,華工們又征服了白天氣溫高達攝氏4、50度的內華達大沙漠和漫無邊際的猶他大鹽湖。

1869年5月10日,聯合太平洋鐵路與中央太平洋鐵路在猶他州鹽湖城附近的普羅蒙特里丘陵(Promontory Point in the mountains)接軌,正式宣告了被譽為世界鐵路史上一大奇蹟的橫貫美國東西的大動脈建成,美國東部、中西部的中央地帶得以與加州的舊金山市相連。整條聯合太平洋-中央太平洋鐵路,預計修築的時間為14年,但由於華工的參與僅7年便修築完成。

華工在鐵路竣工典禮上缺席

當時負責東段的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雇傭的主要是愛爾蘭工人。有意思的是,會合前即4月28日,西段的華工接受東段愛爾蘭工人的挑戰進行鋪軌比賽。結果在12小時內,愛爾蘭人只鋪了6英哩鐵軌,而華工卻鋪了10英哩56英尺的鐵軌,創造了當時人力鋪軌的世界紀錄。

由於地形相當險峻,施工不易,中央太平洋鐵路完工之後,就被喻為是「19世紀世界最偉大的建築」、「自從伊利運河(位於紐約州的一條人工運河,連接哈德遜河與伊利湖,可將五大湖與大西洋水域連接起來)建成以來美國史上運輸工程的一項最高成就」。

在這條鐵路建成之後,美國才從一個只在名義上存在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真正完整的國家。同時隨著這兩大鐵陸的連結,美國西部鐵路建設進入高峰,從1869年到1893年為止,聖菲鐵路、北方太平洋鐵路、南方太平洋鐵路和大北鐵路等四條橫貫美國國土東西的鐵路幹線陸續完工。單單這五條鐵路線的總長就達12萬公里之多(7萬多英哩),也成為連通美國東西部的大動脈,對美國西部之開發有相當重大的意義。

因此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1828~1905)在他的科幻小說《環遊世界80天》(Le tour du monde en quatre-vingts jours)裡也提到了這段鐵路修建的意義:「如果沒有它,80天環遊地球的夢想永遠只是夢想而已。過去,從紐約到三藩市(舊金山)最順利也要花費6個月的時間,而鐵路建成後只需要7天。」

但是,就在全世界對這個工程大唱讚歌的時候,根本沒有人注意到中國工人的貢獻。在沙加緬度(Sacremento)舉行的接軌通車慶祝大會上,竟然連一個華工代表也沒有。

在慶祝酒會上,來自舊金山的納薩尼爾‧貝內特法官說:「在加州人民的血管中,流著4個當代最偉大民族的血液:有法國人敢打敢衝的勇猛個性;有德國人的哲學頭腦和堅定精神;有英格蘭人的不屈不撓的毅力;有愛爾蘭人不知憂愁的火爆脾氣。它們各自作出一份恰如其分的貢獻。」

他在發言中隻字不提華工所做的貢獻。使得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的四巨頭之一、招募華工的倡議者查理斯‧克勞克感到很尷尬,他在沙加緬度舉行的慶祝會上十分巧妙地以一句話提醒大家:「我願意提請(提醒)各位注意,我們建造的這條鐵路能及時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貧窮而受鄙視的,所謂的『中國的勞動階級』──歸功於他們表現著異的忠誠和勤奮」。這一講話被譽為美國移民史中著名的「一句話歷史」。(註十五)

【1869年5月10日,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Central Pacific)和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Union Pacific Railroads)的領導人齊聚一堂,在猶他州普瑞蒙特瑞(Promontory)慶祝美國第一條橫貫大陸鐵路(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軌道的接通,接通儀式是由創辦了史丹佛大學的商業巨擘、政治領袖利蘭‧史丹佛(Leland Stanford,1824~1893)把一根儀式性的K金軌道釘(黃金長釘/Golden spike)敲入枕木中,將鐵軌連接了起來,但遺憾的是當工程人員開心合照時,華工苦力卻被排斥而無法入鏡。(註十六)】

鐵路建成之後~華工貢獻卻被美國歷史抹除

這樣的偏見與歧視與刻意的忽視華人,在100年後仍然存在。在1969年5月10日,時任美國運輸部長的約翰‧安東尼‧沃爾佩(John A. Volpe,1908~1994)在紀念橫貫美國的中央太平洋鐵路竣工100周年時的活動時,所發表的談話一樣沒有提到華人對美國鐵路建設所作的犧牲與奉獻。

沃爾佩說:「我們今天在這裡重溫人類偉大的意志與堅毅不拔的精神。100年前在這裡完成的艱鉅工程,是美國最優良傳統的表現,除了美國人之外,誰能在30英呎厚大雪的覆蓋之下鑽通11條總長20哩的隧道呢?誰能鑿通1哩長的花崗岩呢?誰能在12小時之內鋪上10哩的軌道,而在6年間總共鋪了2,000哩長的鐵路呢?」

不同於中央政府的冷漠。為紀念華工的貢獻,1964年在內華達州建州100周年時(為第36個加入美國的州),就率先把10月24日定為「向華人先驅致敬日」,並在斯帕克斯(Sparks)與維吉尼亞兩市設立永久性華人記功碑,以紀念華人開發美西及建築太平洋鐵路的不朽貢獻。

該碑中文碑銘為:「華人先驅,功彰績偉,開礦築路,青史名垂」。英文碑銘為:「謹以此碑向那些數以千計的華人的英勇和艱辛致敬。他們在1849年淘金熱時遠渡重洋而來到加州,並穿越本州崇山峻嶺與荒原,修築鐵路、伐木,完成無數艱苦工作。為數可觀的華人社會在維吉尼亞和其他市鎮發展起來,他們對本州百年進步的貢獻將永遠留在內華達人心中。」(註十七)因此到今天,美國人還把這段鐵路稱為「內華達山上的中國長城」,而最悲慘的是許多無名的華工在此奉獻出寶貴的生命,因為『每個枕木下面都有一個華工的屍體』。

另外必須一提的是,這條縱貫北美的鐵路開通之後,卻使得美國原住民──印地安人與北美野牛(美洲野牛)都差一點滅絕;這是因為當時美國人流行在火車上獵殺野牛,由於毫無節制的過度獵殺,北美野牛因此差一點被屠殺殆盡。

而隨著鐵路帶來大量的移民,美國政府野蠻的採取白人與印地安人的種族隔離政策,也就是規定印地安人只能在少數的指定居留地內生活(奧克拉荷馬州)。但這樣還是趕不及白人不斷往西部非法開拓,因此印地安人又被趕出西經98度到99度以及北緯34度到35度之間,即德州北部富饒的土地上。

這樣造成白人與印地安人的衝突不斷升高,美國人開始對印地安人採取了所謂的種族滅絕政策,使得原本人口高達1200萬人以上的北美印地安人,到今天只剩下百萬人左右。也是經過1865~1890年這一連串消滅印地安人的行動與戰爭後,美國國會才於1887年、1901年和1924年通過了一系列補償法案,給予少數僅剩的印地安人投票權和更多的公民權利。(註十八)

1976年9月5日,南加州華人歷史協會(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成立於1975年11月1日)建立了南太平洋鐵路與聖費爾南多大隧道華工紀念碑,碑文上刻著16個字:「加州鐵路,南北貫通,華裔精神,血肉獻功」。英文題詞為:「值此路百年紀念之際,僅以此碑敬獻給曾參加修築南太平洋鐵路與聖費爾南多(華僑俗譯聖化南度)大隧道的3000名華工。他們的勞動使加利福尼亞州有了第一條大鐵道,並改變了加州的歷史」。(註十九)

禁華工法案前夕,約有20萬華人移居美國

華工是在1840年代中期以後進入美國,主要集中在美國西部的加州一帶,最早是因為在1848年加州發現金礦,而加州則是在同一年2月2日,由「美墨戰爭」戰敗的墨西哥依照《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Treaty of Guadalupe Hidalgo)割讓給美國的領土之一,許多礦場因此雇用大批華工來幫忙開採金礦。(註二十)

之後隨著鐵路的構築,需要更多的鐵路工人,這使得愈來愈多的華工冒著生命危險越洋到美國掏金。研究顯示,在1848年時全美國約只有54名華工,兩年之後遽增到4000多人,到了1858年單單在加州的華工就已增加至4萬人左右,占當時全州總人口的1/6,之後繼續增加。

在加州礦產工作的中國礦工。(作者提供)
在加州礦產工作的中國礦工。(作者提供)

1868年,在美國的華工大約有9萬人,到1880年時全美華工超過10萬人,大多都是來自於廣東的契約勞工,(註二十一)估計到美國通過禁華工法案的1882年,約有20萬華人移居美國。這些華人主要集中在加州,占當地人口的9%,且大部份是勞工。(註二十二)

由於西部土地面積比美國最初獨立的東部13州總面積,約40萬平方英里的土地要大上7.7倍之多,開發初期人煙罕至,到處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再加上中國人非常能夠吃苦,又相當的忠誠可靠,甚至因為語言的障礙,華工不會和美國僱主爭權益,所以相當受到美國人的歡迎。

像當時加州的《信使報》(Mercury News)就曾經在報紙上這樣公開稱讚中國人:「……不酗酒,有秩序,並且守法,不僅是其他外國人學習的榜樣,也是所有美國人的模範」。

後來隨著鐵路的陸續完工,許多華工因此失業,再加上又受到白人的不公平對待,除了部分華工選擇返回中國或是轉往東南亞之外,部分人則是遷往美國東岸的紐約居住,最初這些人在曼哈頓的勿街(Mott Street;毛街)一帶聚居,紐約的華埠(俗稱中國城或唐人街)就由勿街為中心慢慢往外擴展,而勿街與Canal Street(堅尼街)交叉的地區,就是現今中國城的心臟地帶。

最初華人從事雪茄菸之製造銷售業,之後出現洗衣、餐飲、雜貨……等行業。在1882年《排華法案》通過之前,中國城的華人居民已超過達到2000人。在1876年,清廷第一任駐美公使陳蘭彬於赴華盛頓就任途中,在經過紐約時,他曾經這樣形容:「紐約……街道宏敞,屋宇華麗。有華人千七、八百,住勿街(Mott Street)。以洗衣、捲煙為業、雜貨店不過數間」。

其他還留在加州的華工也陸續轉作其他行業,例如,農漁業、製鞋、裁縫…等,當然也許多人從事與紐約華人相同之洗衣與開設中國餐館之工作。但隨著白人的大量移入加州,商業競爭壓力便慢慢的由經濟問題轉向政治與種族問題,也就是說這些華工對美國的貢獻並沒有使得美國人感謝,反倒在美國爆發經濟危機時成了代罪羔羊。

惡名昭彰的《排華法案》簡說

1872年時,由於建設成本上漲,鐵路投資的預期收益下降,美國的鐵路線增長的速度由高點開始往下反轉,火車引擎與車廂及鐵軌訂貨因此開始慢慢減少。於是,美國鐵路類股股價開始下跌。

1873年奥地利首都維也納的股市暴跌,卻意外引爆了歐美經濟危機,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紐約金融市場出現連鎖性的恐慌,投資人紛紛拋股求現,尤其以鐵路相關類股下挫的最嚴重。

1873年9月,美國當時規模相當大的銀行之一的著名投資公司──傑依‧庫克金融公司(Jay Cooke & Co.)因鐵路投資過於投機而宣告破產,結果造成紐約股市狂瀉,5000家商業公司和57家證券交易公司相繼倒閉,紐約證交所第一次停止交易長達10天,之後,美國鐵路線增長率出現連續4年下降。

危機期間,美國生鐵生產總額由260萬噸降至190萬噸、石油產量下降了4分之1,造船量也下降了3分之2。整個工業的股票面額下跌了40%,其中鐵路股票因為過度投資所產生的泡沫化,使得股票面值下跌超過60%,進口值也從1872年開始連續4年下降,降幅高達36%,整體企業破產高達47,000多家。

當時唯一只有鋼產量保持成長,並於1875年大幅增長。企業負債總額增加至12億美元(當時的幣值),經濟大恐慌自此開始,並引起長達6年的歐美經濟大衰退。(註二十三)

經濟不景氣又遇上天災~中國人成了失業白人的代罪羔羊

更糟的是原本冬季應該是雨季的加州,竟然在1876年時出現大旱,結果當然是──小麥顆粒無收,果園牧場也受到嚴重損失,大量農戶因此破產,失業人數創歷史新高。

以北加州的舊金山市為例,在1877年時就有超過3萬人失業,占整個城市人口數的15%,其中約有4000餘人申請救濟。在無法解失業問題的情況下,為了轉移美國勞工的不滿,因此政客與富人就將經濟危機的壓力歸咎給外來移民,特別是能吃苦耐勞的中國移民。《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甚至還危言聳聽地在報紙上警告美國民眾,西部各州正在變為「中國的殖民地」。

愛爾蘭移民強尼則是糾集一些以愛爾蘭裔工人為主的失業白人,於1877年8月組成加州(State of California)工人黨,因為組織地點緊鄰海邊,又被稱作「沙灘黨」,以鼓吹排華為主要的志業,到處宣傳:「白人男女……決不能和哪怕一個中國苦力,像同胞一樣在一起生活」,要「以最大的速度並盡我們的一切力量,全部清除國內廉價的中國勞動力」。其他還有如──「人民保護同盟」、「拯救同盟」、「反華俱樂部」……等一大堆的排華組織也在加州如春筍一般的冒出來。

這些人到處對華人進行勒索敲詐和迫害、甚至是暴力攻擊。像1880年10月31日,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就發生了3000多白人暴民包圍當地華人住宅區(Blake Street),搗毀當地華人開設的洗衣店和房屋,劫掠華人財產,結果造成1名華人陸揚(Look Yang)慘死,無數華人受傷,以及數十萬元的財產損失。

之後各地仍不斷傳出零星暴力排華事件。在強大的民粹以及選票的壓力下,1882年5月6日美國國會通過加州共和黨參議員米勒(John F. Miller,1831~1886)所提的第71號提案,這是美國史上第一個限禁外來移民的法案:《關於執行有關華人條約諸規定的法律》,即通常所謂的《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

率先在美國提出《排華法案》的加州參議員──約翰.米勒(John F. Miller,1831~1886)。(作者提供)
率先在美國提出《排華法案》的加州參議員──約翰.米勒(John F. Miller,1831~1886)。(作者提供)

其實國會早在1878年就已起草並通過了《排華法案》,但遭到總統海斯(Rutherford Birchard Hayes,1822~1893,美國第十九任總統)的否決,然而《排華法案》最終仍在1882年通過。

該法禁止華工入境20年,包括技術和非技術工人,只有官員、學生等少數例外,也限制華人不可以在美國取得房地產,甚至連合法嫁給美國人的華人婦女,也不能成為公民。但在1880年11月17日──即《中美續修條約(又譯《安吉立條約》)》簽訂之日已居留美國,或在該條法案生效之前入境美國者,不在限制之列。

雖然中國政府早在1868年就委派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1820~1870)為特使赴美,與美國簽定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對等條約《中美續增條約》,史稱《蒲安臣條約》。條約中寫明了美國承認中國是一個平等的國家,反對一切割讓中國領土的要求。規定:「大清國與大美國切念人民互相來往,或遊歷,或貿易,或久居,得以自由,方有利益。」

只是就如前面所說的──由於西部開發初期人煙罕至,到處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再加上中國人非常能夠吃苦,又相當的忠誠可靠,因此沒有人反對。但隨著白人的大量移入加州,生存與商業競爭壓力便慢慢的由經濟問題轉向政治與種族歧視的問題。許多美國人甚至喊出:「美、亞通婚所生下的後代,注定是要退化的」。

正是基於這種觀念,美國加州在1880年立法──《反異族通婚法》──禁止白人與非白人結婚。(禁止包含華人與黑人等與白人通婚。到1905年統一修訂為:任何蒙古人與白種人之間的婚姻為──「非法無效」,註二十四),之後亞利桑納、愛荷華、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密蘇里、內華達、內布拉斯加、南德科塔、猶他、維吉尼亞、懷俄明……等各州也陸續跟進。加州一直到1948年才撤銷這條法律,而聯邦最高法院卻要到1967年才裁定這個法案是違憲的。

而在排華法通過之前,美國早在1875年就通過了由加州共和黨眾議員佩奇(Horace Francis Page,1833~1890)提出的──限制華人女性移民的《佩奇法案》(Page Law)──這個法案表面上是禁止妓女入境,但在良家婦女證明難以取得的情況下,實質上是關閉了所有華人女性進入美國的大門,同時極大加強了對所有亞洲女性的性別行業的錯誤印象。(註二十五)

受到不能通婚,又限制無證件華人婦女移入的影響,中國婦女與中國男子於1890年在美國時的比例差距竟高達1:27,(註二十六)導致這個時期的美國華人社會與清末的台灣一樣是個到處都是「羅漢腳(單身漢)的世界」,就因為沒有未來、沒有慰藉而導致了中國城普遍的娼妓與賭博的問題,甚至還有吸毒的現象,骯髒與擁擠、幫會與鬥毆就成了中國城的代名詞,這樣反而加深了美國白人對中國人的歧視與偏見。

而中國人也因為防衛心理,出現往中國城聚積的趨勢,在1880年時,估計只有22%的中國人居住於中國城之內,到1920年時,更有高達66%的中國人聚積在中國城內。這個現象一直到1965年因新移民法通過之後,大批的臺灣高素質新移民(高科技的留學生)移入美國之後才慢慢改善。(註二十七)到1970年之後,隨著臺灣經濟快速起飛,連帶的降低了移民美國的人數,1978年中國大陸開始改革開放,之後美國的華人移民就由大陸移民所取代。

「一無所知運動」的興起

但不管如何,當時為了顧及西部各州的選票,美國總統海斯因此在1880年指派密西根大學校長安吉立(James B‧Angell,1829~1916)擔任駐華公使,同時也率領一支使節團到中國,希望能修改與蒲安臣於1868年所訂的舊約。

安吉立於當年11月在北京與清總理衙門大臣寶鋆(yún、ㄩㄣˊ;為金子之意)共同簽訂了《中美續修條約》,史稱《安吉立條約》,條約中還附加了限制華人入美的《續約附款》共4款。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規定,若是美國察覺「華工前往美國,與美國利益有所妨礙時,美國可以或為調整(regulate),或為人數年數之限(limit or suspend),但非禁止前往(not absolutely prohibit it)」。

另外一條款也寫明美國對──「已在美國的華工……如有偶受其他人欺侮,美國應即盡力設法保護,與待各國人最優者一體相待」,但是後來發現美國政府在本土發生排華事件時,卻從未履行這一條款。

在美國國會片面中止《蒲安臣條約》與《安吉立條約》而通過《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之後,中國第二任駐美公使鄭藻如(1827~1894)便立刻向美國政府提出嚴正抗議,認為該項法案違反了《中美續修條約》的精神。為此,鄭藻如還特求見當時的美國總統賈斯特‧亞瑟(Chester Alan Arthur;1881~1885擔任美國第21任總統)。

之後亞瑟接受了鄭藻如抗議的部份理由,亞瑟也認為長達20年的禁止將有害於美國與大清帝國的貿易發展。於是否決了這個法案,但同時也對國會表示他並不反對法案中禁止華人入籍的規定。國會在討論之後,決定把禁止華工入境的時間減少到10年。

但到了1884年及1892年國會仍舊通過法案──強化與延長了《排華法案》的規定並將《排華法案》再延10年,到1902年時為延長《排華法案》,美國國會通過了更嚴格的排華法,不但嚴格界定允許赴美的中國商人和學生身分,更將排華區域擴大到美國的海外屬地──夏威夷與菲律賓等地,最後更是乾脆取消了法案施行的時限。

排華漫畫:山姆大叔把華人踢出美國。(作者提供)
排華漫畫:山姆大叔把華人踢出美國。(作者提供)

這使得原本在美國就備受欺凌的華僑處境變得更加艱困,各種屠殺華人的事件更是層出不窮。

而最諷刺的是,在加州最排斥中國移民最力的是──愛爾蘭移民,但在美國歷史上激烈的排外運動最初其實是在1850年左右盛行的「一無所知運動」(Know-Nothing movement),這些排外的「一無無所知」(Know Nothing)分子在1849年組成「一無所知黨」又稱「美國本土黨」(American Party)或「美國黨」。

愛爾蘭裔攻擊華人向老移民示忠

一無所知黨提出「美國是美國人的」政治主張,要求只選舉在美國出生的人擔任公職,反對羅馬天主教會,主張限制移民,延長移民歸化時間,然其主要針對的排斥對象就是以愛爾蘭移民為主的歐洲天主教徒。(註二十八)

同一年,加州政府也立了一條非常具有爭議性的歧視法律,他們規定:在涉及白人的案件中,黑人、黑白混血及印地安人都不准在法庭作證(黑人甚至一直到1864年才能在舊金山搭乘公車)。

為了避免遭到美國老移民的排斥與猜疑,這批正處於新(美國)舊(歐洲本國)文化過渡時期的愛爾蘭移民(也包含其他歐洲移民──如德國的天主教徒)因此就把華人當作墊腳石,通過攻擊華人來向老移民表示效忠,同時利用這些方法來提高自己在美國的地位。

因此,曾經編輯出版《美國內戰史》、《美國通史簡編》、《美國通史》等書籍的大陸學者──鄧蜀生(1923~2021)就直言:「美國雖然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但種族主義歧視由來已久,老移民排斥新移民,新教徒排斥天主教徒,某些白種移民排斥有色人種移民,已經同化了的移民排斥還沒有被同化的移民,即使是所謂的自由移民時期也從未停止過,其中受害最烈、待遇最低的是華人移民。」

抗議美國排華~中國本土自發抵制美國貨運動

到了1904年,美國與中國(大清)所簽署的《中美會訂限制來美華工保護寓美華人條款》這個不平等的《排華法案》即將期滿。在國內輿論的壓力下,清政府向美國政府提出修改條約的要求。但卻遭到美國政府的悍然拒絕。

同年的4月27日,美國除了蠻橫無理地要求續約外,美國國會更通過了將所有《排華法案》無限期延長的議案。這一來就激起了中國人強烈憤慨,終於在1905年5月爆發一場席捲全國──抗議美國排華的群眾性愛國運動與抵制美國貨品運動。

據估計,當時在以輸美勞工為主的華南地區,至少就有10個省份出現了遊行抗議的活動,大批中國人自主的聚集在街上参加簽名抵制運動、同時拿著抗議海報上街遊行、最後還搗毀倉庫裡的大批美國貨物。這個群眾運動比後來的「五四運動」要早好多年,是近代中國人第一次爆發自主意識的大規模抵制運動,對於後來的群眾運動有非常大的引導作用。

對此有一位叫做F‧W‧福斯特的外國觀察家,當年在報紙上是這樣評論與形容這場運動的:「中國人抵制美貨,是老大帝國反對外國的不公正和入侵的憤恨情緒在覺醒的顯著證據」。(註二十九)不管結果是否真如中國人所願,但大規模的抗議的確讓美國人嚇了一大跳,這不僅出乎美國的意外,也完全不在清政府的預料之中。

最後在壓力下,美國政府不得不下令放寬──中國籍教師、學生、商人和旅遊者的入境限制,但仍然嚴禁華工入美。到了1924年和1930年美國又連續頒佈新的移民規定,仍舊拒絕華工進入美國。

中美共同攜手對抗日本侵略~羅斯福總統廢除《排華法案》

為了爭取更多的美援,1943年2月,正在美國養病的蔣夫人宋美齡接受羅斯福總統夫人──安娜‧愛蓮娜‧羅斯福(Anna Eleanor Roosevelt,1884~1962)之邀前往紐約市東南、面臨赫(哈)德遜河(Hudson River)、風景如畫的小鎮海德公園(Hyde Park)羅斯福的私人官邸暫住6天,並於18日至華盛頓國會山莊向美國的參眾議院發表演說。

宋美齡是第一位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的中國人,也是繼流亡國外的荷蘭女王威廉明娜(Wilhelmina,1880~1962)之後,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者的第二位女性。

在這場世紀演講的一開頭,宋美齡並未直接切入主題,而是先巧妙的描述她從重慶飛到紐約,沿途所見美軍營地的印象,美軍的愛國情操,與不分種族一致為民主自由而戰精神……而她在演說中推崇這些小人物對於同盟國最後勝利的貢獻,絕不下於任何人,這番話點出了美國民主的基本精神,打動了在場議員們的心靈……。

宋美齡
宋美齡致力於中美關係的維持。

接下來宋美齡話鋒一轉說:抗戰開始時,全球軍事專家都認為中國決難抵抗裝備優良的日本皇軍。到日本未能使中國屈膝時,大家又說,先前過分高估了日本的實力。珍珠港事件後,日軍所向披靡,鐘擺又回到另一個極端,許多人簡直把日本看成尼采式的超人,無可抵禦。

然後宋美齡把話題一轉說,現在民意又轉變了180度,認為希特勒(Adolf Hitler)才是最大的敵人,日本再度成為次要目標了。宋美齡並未批評哪種看法對,哪種觀點錯誤,但從這番歷史性的回顧裡,聽眾能完全感受到她對同盟國全球大戰略的疑慮……。

這樣委婉的表達了中國對於同盟國「重歐輕亞(先歐後亞)」策略的不同意見,又不會使得地主國感到難堪,把輕重拿捏的不偏不倚,贏得了在場所有議員、部長與外交團的敬佩(註三十)……綜觀整場演說內容,宋美齡沒有流露出任何乞憐和乞援的痕跡,但聽過演講的國會議員和美國人民,均會立刻要求美國政府加速援華。連時任美國總統的佛蘭克林‧D‧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1945),亦不得不公開對外表示會加快援助中國的速度。

同年5月,美國國會就《排華法案》舉行聽證會,之後便通過一致通過廢除《排華法案》的決議案,12月17日由總統羅斯福簽署《麥諾森法案》(Magnuson Act)──宣告正式廢除所有排華法律。

只是有點遺憾的是,這個法案的通過,並非標誌美國是準備放棄排斥亞洲移民的政策,而是配合美國作戰策略需要:(一)鼓勵一個已經筋疲力盡的國民黨政府繼續與日本作戰;及(二)抵銷日本針對白人殖民主義及種族主義的宣傳。這法案配給華人移民每年的105名移民攤額,包含一切有華人血統的移民,籍民子女也算在內(註三十一)。而這個數字則是美國政府以1920年時統計調查當時全美華人總數──61,639人的1/600而來的。

一直到1965年10月3日,美國國會通過的《補充移民國籍法案》,調整全世界移民美國配額的比例,確立先到先辦理的原則,並規定每個國家每一年向美國移民不得超過兩萬人。至此,中國人才真正獲得與其他國家人民相同的權益。也從1965年開始,中國人移民美國的數量迅速的增加。

比較特殊的是在1949年國民政府敗逃台灣之後到1965年之間,美國政府依據《難民救濟法案》(Refugee Relief Acts)與《戰時被逐離鄉者法案》(Displaced Persons Act)……額外接納了好幾萬──以逃港大陸同胞為主的政治難民到美國居住。統計顯示,單單1962年5月,就至少有6萬大陸同胞越界逃至香港尋求政治庇護,這就是香港近代有名的「5月逃亡潮」或「大逃港(逃港)」事件(註三十二)。

華裔對北美經濟發展貢獻卓著~加拿大與美國相繼對華人發表道歉

根據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的資料顯示,全美總人口共計2億8142萬人,純種亞裔共1024萬人,占3.64%;純種華裔為243萬人,占0.86%,是美國亞裔人口中最大的族群。(註三十三)

2006年華人增加為349萬人、2007年為354萬8,000多人(單一血統的華人占90%,達305萬人。華人有兩個以上血統的比例明顯高於全美平均水準)、2008年為360萬人。

根據上世紀60年代的資料估算,在美國每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中,美國華人的總人數都會增加1倍的紀錄來看,到2010年為止,美國華人人口總數將超過400萬,2020年則會突破600萬以上。

而「亞美推動正義中心」(Asian American Center for Advancing Justice)在2011年10月26日──依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在2010年所發布的人口普查報告所做的另一份「社區對比」(A Community of Contrasts)報告也證實了上面的預測,這份報告指出──2010年美國總人口為3億零840萬人,比2009年增加了260多萬人,亞裔族群逾1,700萬人,約占全美人口比率的6%,排名次於白人、西裔以及非裔,名列第4。

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華裔人口(Chinese)逾370萬人,在亞裔族群中排名第1、來自台灣的華裔(Taiwanese)則約有23萬382人,若再加上從其它國家移來的華裔人口,在2010年時,美國的華裔人口已正式突破400萬大關。

而由「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與「馬里蘭大學美籍亞裔中心」在2011年2月所公告的《2011年美國華裔人口動態研究報告》則顯示──過去10年間華裔人口增長了33.3%,達到363.9萬人,為亞裔人口中的最大群體。(註三十四)至2013年時,中國(大陸)已超越墨西哥,成為美國最大移民來源國。這年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有14.7萬人,第2名的印度為12.9萬人,墨西哥則降至12.5萬人,

2013年美國的華裔人口已成長至452萬人,其中自稱為「中國人(Chinese)」的有434.7萬人,自稱「台灣人(Taiwanese)」的則降至17.3萬人。最重要的是,這十多年來華裔人口結構不但多元,平均教育程度也高,再加上近年來華裔積極參政,對美國政治及經濟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註三十五)

2006年,加拿大政府就其當年所施行的──排華政策及向華人徵「人頭稅」等事,向加國華人發表正式道歉。2009年6月23日美國加州眾議院(California State Assembly)司法委員會通過編號ACR42的重要提案,對當年加州的《排華法案》向華人表達道歉之意、不久舊金山市議會也通過類似道歉案。

2010年5月27日,來自中、港、台等地的100多個華人代表團體一起向美國國會遞交請願書,希望國會能為當年這個嚴重違反人權的惡法《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發表正式道歉,並加強教育美國民眾認識《排華法案》歷史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對重振美國「人人平等」的立國信念,清掃一切有礙社會和諧平等的障礙,阻止不公正現象再度發生。

2011年的10月6日晚上,美國聯邦參議院以全體無異議的方式通過一項重大決議案,為美國在1882年通過的《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向華人表示鄭重道歉(apologize)。參議院在決議案中強調,當年所通過的排華法案與其他的反華立法並不符美國《獨立宣言》中「人皆生而平等」等原則,也不符合美國憲法的精神。參議院在通過這項議案的同時,還對當時舊金山以及其他城市對華人的暴行和華人移民被虐待的犯罪事件表示道歉。

美國聯邦眾議院則是於隔年(2012年)的6月19日,無異議通過由加州民主黨籍華裔眾議員趙美心(Judy Chu,祖籍廣東新會)和其他兩名共和黨眾議員聯名提案,對美國歷史上一系列《排華法》(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表達遺憾(regret),至此美國正式以立法的形式向全美華人致歉。這是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近25年來共同通過的第4件道歉案。(註三十六)

補充說明:

(1)張純如(Iris Chang,1968~2004)的父親張紹進畢業於新店文山高中(現已停辦高中部),1955年(民國44年)時以最高分考進臺大物理系,是當年的甲組「狀元」,1959年(民國48年)從台大物理系畢業,服完兵役之後於1962年(民國51年)與畢業於台大農化系的夫人張盈盈一起到美國哈佛大學繼續深造,1967年兩人獲得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博士學位。

之後張紹進應聘到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擔任物理學教授,他在1988年發表的專著《量子場論》在美國理論物理學術界頗具影響力。母親張盈盈則是一直從事生物化學的研究工作,也曾經義務擔任過3年中文學校校長。

張純如的祖父張廼藩,是江蘇漣水人,1930年(民國19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政治系後考取國民政府政務官,先奉派擔任江蘇省宿遷縣縣長,1937年(民國26年)再調任上海太倉縣擔任縣長,曾親自參與過「八一三淞滬會戰(上海保衛戰)」,後來奉陳果夫之命,撰成《抗戰報告》一書,將他親眼看到日軍在占領區燒殺搶掠的暴行公諸於世。1949年(民國38年)隨政府遷台,但卻來不及將妻子與4個子女(包含張純如的父親張紹進)帶出來。

由於張紹進的父親為國民黨高官,因此中共建政之後,一家人的日子並不好過。後來,張紹進的母親編造了一個故事,指自己的先生在香港有外遇,她要去香港把老公找回來。由於周圍的人都很同情她的遭遇,一位共產黨幹部當時還特意幫他們一家5口申請去香港,她就利用這機會離開了大陸,並順利從香港來台灣與先生會合。張廼藩後來隨子女移居美國,1998年在美國加州去世。

外祖父張鐵君在1937年(民國26年)時於南京擔任教職,教授三民主義課程。在「南京大屠殺」發生前1個月,僥倖的先帶著妻女逃離南京,這一段奇蹟般的經歷,也開啟了張純如日後研究南京大屠殺的志業。

1949年(民國38年)張鐵君夫妻隨國府一起撤退到台灣,之後張鐵君擔任《中華日報》總主筆,是一位有名的政論家,另外也擔任國民黨的中評委。他寫了不少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也發表過50多篇論文。

(2)據記載,為了紀念橫貫北美大陸東西鐵路的歷史性大會合,當時加州一位名叫大衛•休斯的富商捐贈了一枚使用K金打造而成的軌道釘。這枚軌道釘比一般的軌道釘要大1倍,直徑大約有6英寸(15公分多),釘身是用18K金鑄成。

5月10日,中央太平洋鐵路董事長、加州州長利蘭•史丹福敲下了這個黃金軌道釘的第一槌。具有象徵性的這一槌掠過軌道釘,落在鐵軌旁邊電報線的信號器上。該信號器直通華盛頓,全美各地教堂都隨之響起了鐘聲,共同歡慶這歷史非凡時刻。隨著鐵路的連接完成,鐵路旁邊的電報線工程也完成了,橫貫大陸鐵路歷史性的會合就這樣完成了。(註三十七)

1880~1911年 進入美國的華人人數。(資料來源:《海外移民與華人社會》吳劍雄著,允晨文化1993年10月1日出版)
1880~1911年 進入美國的華人人數。(資料來源:《海外移民與華人社會》吳劍雄著,允晨文化1993年10月1日出版)
1860~1980美國華人人口數。(資料來源:Jack Chen 1980:268。1980人口數引自U.S.Dept of Commerce 1983a:1-20)
1860~1980美國華人人口數。(資料來源:Jack Chen 1980:268。1980人口數引自U.S.Dept of Commerce 1983a:1-20)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附註:

(註一)參見──中文《百度百科》之【華僑華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海外華人)。

(註二)美國東部到西部加州之間,距離2,800英哩,中間被崇山峻嶺、浩瀚沙漠、莽莽草原所阻隔。

(註三)兩條鐵路是在猶他州鹽湖城附近的普羅蒙特里丘陵(Promontory Point in the mountains)處接軌。

(註四)Omaha;位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東部邊界密蘇里河畔。

(註五)主要來自現今廣東省江門地區。

(註六)參見──童輝:《太平洋鐵路150周年~史料中的華工記憶:驅逐,遺忘與追尋》(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422592/澎湃新聞/2019.05.10)。

(註七)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蒲安臣】(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2%B2%E5%AE%89%E8%87%A3)。

尹章義:美國的擴張主義與台灣的命運~160年來美臺關係的回顧(一)(歷史月刊/2006.04.20/第112期)。

(註八)指江門市新會區及四個縣級市:台山、開平、恩平、鶴山。

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五邑】(https://zh.wikipedia.org/wiki/五邑)。

(註九)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第一條橫貫大陸鐵路】(https://zh.wikipedia.org/wiki/第一條橫貫大陸鐵路)。

(註十)參見──邱彰:《龍與鷹的搏鬥:美國華人法律史》(米樂文化),p37。

(註十一)參見──容閎(徐鳳石、惲鐵樵譯):《西學東漸記》(商務出版社),p75。

(註十二)屬於次南極疆域的合恩角,堪稱全世界海況最惡劣的航道,在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通啟用之前,這道分隔交通大西洋與太平洋的岬角一直是海上運輸的必經之路。1616年荷蘭航海家威廉‧史考滕(1567~1625)首度探勘這段航線時,以自己家鄉「霍倫(荷蘭語:Hoorn)」為名命名了今日的合恩角(荷蘭語:Kaap Hoorn)。

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合恩角】(https://zh.wikipedia.org/wiki/合恩角)。

(註十三)參見──中文《百度百科》之【太平洋鐵路】(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A%E5%B9%B3%E6%B4%8B%E9%93%81%E8%B7%AF)。

(註十四)參見──《萬名築路華工在美創造奇蹟》(http://www.chinaqw.com/zgqj/qsgc/200612/29/56240.shtml/中國僑網/2006.12.29)。

(註十五)參見──黃安年:《道釘,不再沉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華藝數位),p70。

(註十六)參見──項貽裴:《種族歧視華工遭踐踏 逾60年「排華法案」見證血淚》(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730insight003//2019.07.30)。

(註十七)參見──世界華僑華人詞典:《內華達州華人記功碑》(https://www.suinian.com/book/1421/440983.html)。

(註十八)英國人在北美進行殖民活動時,最初雖然選擇與原住民和平相處,甚至還接受原住民的幫助。但當殖民者的腳步站穩之後,則立刻改舉種族主義旗幟,為了要淨化北美洲的血統,英國殖民者不但在當地實施聚而不混的種族政策,還視當地原住民如動物般的將其趕盡殺絕。

1779年,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32~1799)就曾指示沙利文將軍(約翰․沙利文/John Sullivan,1740~1795,曾任新罕布夏州州長)攻打易洛魁印第安人(Iroquois,原居於纽约州的6個印第安人部落聯盟,除紐約州外,還分布於──威斯康辛州、賓夕法尼亞州、俄亥俄州,以及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等地),並下令「在所有印第安人居留地被有效摧毀前,不要聽取任何和平的建議。」。

到1783年,華盛頓還把印第安人和狼的相比較,他指出:「兩者都是掠食的野獸,僅僅是在形狀上不同而已。」;美國第3任總統-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1743~1826):認為印地安人是毫無同情心的野蠻人,所以有必要消滅他們來捍衛文明;南北戰爭中以凶狠殘殺出名的北軍將領謝爾曼將軍(1820~1891。威廉•特庫賽•雪曼──又譯謝爾曼;William Tecumseh Sherman)說:只有死去的印地安人才是好的印地安人;美國第26任總統──老羅斯福總統(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1919)也說:「(屠殺印第安人)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最終有利的,我不想說只有死掉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但是我相信10個好印第安人中,有9個是要死的,而且我也不願意去查詢第10個死人的案情。」

參見--

(Ⅰ)維基《中文百科》之【美洲原住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6%B4%B2%E5%8E%9F%E4%BD%8F%E6%B0%91)。

(Ⅱ)徐明達 :《病毒的故事》(天下文化),p98~100。

(Ⅲ)約翰‧W‧道爾:《無情之戰:太平洋戰爭中的種族與強權》(中信出版社),p161。

(註十九)參見──黃安年:《道釘,不再沉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華藝數位),p215。

(註二十)當時一起由墨西哥割讓給美國的領土包含──現今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猶他州、亞利桑那州多數土地、新墨西哥州半數土地、科羅拉多州約1/4土地,以及懷俄明州一小塊土地。土地面積共529,000平方哩,相當當時墨西哥一半的領土都割給了美國。

參見──

(Ⅰ)中文《維基百科》之【墨西哥割讓地】(https://zh.wikipedia.org/wiki/墨西哥割讓地)。

(Ⅱ)瓊‧菲爾澤(何道寬譯):《驅逐:被遺忘的美國排華戰爭》(花城出版社),p18~20。

(註二十一)參見──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美國及澳洲僑民之比較分析》(https://www.ocac.gov.tw/OCAC/File/Attach/306/File_307.pdf)。

(註二十二)參見──麥禮謙:《從華僑到華人~二十世紀美國華人社會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局),p9。
不過在中文《維基百科》之【華裔美國人】中的記載,1880~1890年時,美國華人總人口約為:107,000人左右,當時美國總人口約6,200萬人。

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華裔美國人】(https://zh.wikipedia.org/wiki/华裔美国人)。

(註二十三)參見──

(Ⅰ)投知邦:《1873年美國鐵路危機(引發世界經濟危機)》(https://www.touzhibang.com/1053.html)。

(Ⅱ)韓毅:《美國經濟史(17~19世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p463。

(註二十四)參見──

(Ⅰ)令狐萍:《萍飄美國~新移民實錄【增訂版】》(秀威資訊 )p199。

(Ⅱ)美國華人法律史(https://zh.m.wikibooks.org/zh-tw/美國華人法律史)。

(註二十五)佩奇是個反華的共和黨人,1873年進入國會。為了解決他所謂的華人問題,他在1875年聲稱「居住在美國的華人婦女90%從事賣淫」,並認定中國是妓女和苦力的民族,不配在談判桌上與美國人平起平坐。

藉著改善美國人的道德與健康為名,《佩奇法》獲得了通過……另外為了通過美國駐港領事的良家婦女認證(德行證書),《佩奇法》也為少數不肖駐外官員帶來一筆可觀的收賄利潤。

參見──葉宋曼瑛:《讀~假如他們不把婦女帶來~排華之前的華人婦女移民史》(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00年6月/總第59期)。

(註二十六)參見──家譜研究《維基百科》之【華人出境移民和入境移民】(https://www.familysearch.org/wiki/zh/index.php?title=%E8%8F%AF%E4%BA%BA%E5%87%BA%E5%A2%83%E7%A7%BB%E6%B0%91%E5%92%8C%E5%85%A5%E5%A2%83%E7%A7%BB%E6%B0%91&variant=zh-hant)。

(註二十七)加州矽谷地區的高科技發展,為1965年後美國經濟興盛的主因之一,矽谷科技產業能蓬勃發展,華人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中,來自臺灣的移民對矽谷經濟有極大的貢獻。

參見──余玉婷:《網路世代新移民~臺灣高科技人才在美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教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08年2月)。

(註二十八)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一無所知】(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0%E6%97%A0%E6%89%80%E7%9F%A5_(%E6%94%BF%E6%B2%BB%E8%BF%90%E5%8A%A8))。

(註二十九)參見──吳曉波:《抵制洋貨運動的起源》(https://wuxiaobo.blog.caixin.com/archives/44889)。

(註三十)陸以正:《重溫五十九年前的歷史—蔣宋美齡戰時訪問美國的前前後後》(歷史月刊第178期/2002.11.01),p35。

(註三十一)參見──麥禮謙:《從華僑到華人~二十世紀美國華人社會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局),p333。

(註三十二)根據資料顯示:從1947年到1950年為逃避共產黨統治而轉往台灣和香港的難民總數高達200多萬人。估算今日香港的700多萬萬人口中大概有近一半是1949年後逃離大陸來港的難民及其後代。單單1962年應該就有超過20萬大陸難民成功逃亡香港,但香港當地的紀錄僅有6萬多人。

就因為人數過多,因此香港政府只得在邊界架起鐵絲網,並大量遣返難民回大陸,也因為這樣惹惱了美國政府,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因此下令准許部份難民轉往美國定居,從1962至1965的將近4年之間就有超過1.5萬多名中國難民幸運的獲准轉往美國居住。

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逃港】(https://zh.wikipedia.org/wiki/逃港)。

(註三十三)參見──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各國華人人口專輯》(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編印/92年12月)。

(註三十四)參見──(中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美報告:華裔成亞裔最大群體~教育就業兩極分化》(http://www.gqb.gov.cn/news/2011/0222/22146.shtml/2011.02.20)。

(註三十五)參見──大紀元:《中國超越墨西哥~成美國最大移民來源國》(https://www.epochtimes.com/b5/15/5/2/n4425398.htm)。

(註三十六)在為《排華法》致歉之前,過去25年中,美國參、眾兩院一共僅通過3次道歉案,分別是就奴隸制和種族隔離向非裔美國人道歉;就二戰時期設立集中營、收押日裔美國人的行為道歉並賠償;以及就1893年推翻夏威夷王國向夏威夷原住民道歉。由此以觀,美國參、眾相繼為《排華法》致歉,意義重大。

參見──陳錫蕃 、 何志勇:《美國會為排華法道歉》(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s://www.npf.org.tw/3/11060/本文刊載於101.7.20中央社全球瞭望名家論壇)。

(註三十七)參見──黃安年:《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建成與在美華工的貢獻》(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