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傳媒線上論壇》電動車光靠硬體賺不了錢 李昌益:要把眼光放在移動「前中後需求」

2021-07-16 22:48

? 人氣

KIA台灣總代理森那美起亞汽車總裁李昌益16日出席風傳媒舉辦「電動車2025」線上論壇。(顏麟宇攝)

KIA台灣總代理森那美起亞汽車總裁李昌益16日出席風傳媒舉辦「電動車2025」線上論壇。(顏麟宇攝)

全球電動車大戰方興未艾,傳統車廠的轉型腳步不一,對此,KIA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總裁李昌益今天受邀擔任《風傳媒》線上論壇「電動車2025 黃金交叉|全面解密」講者,以自身超過25年的經驗,分享個中關鍵,以及未來因應之道。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開場談及電動車崛起的原因,李昌益道出傳統車廠的無奈,「相較於Euro 6(歐盟六期排放標準)氮氧化物(NOx)每公里80毫克的排放上限,七期最多只能30毫克,等於一口氣要減排六成六以上。問題是,現在燃油車連六期標準都要很勉強才能通過了,更何況七期,所以傳統車廠必須加速研發電動車,否則沒辦法生存。」

他補充:「歐盟還有規範,每公升燃油要能跑20公里以上,但實際上,燃油車大概只能跑15公里左右,根據CAFE(整廠加權平均油耗標準)的規範,中間差額就必須從Hybrid(油電混合動力車)、Mild hybrid(輕油電)或EV(純電動車)來補足,才可以不受罰。這也是必須轉型的原因。」

世界各國角力卡位,談產業不如先拚量

「電動車無疑是第六次工業革命。」李昌益表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未來全球的產業結構都將因此改變,直言各國正絞盡腦汁思索,未來要憑藉何種科技及改革,才能獲得最大經濟利益,「我覺得電動車發展不只是減碳趨勢下的產物,現在也是全世界都在爭奪下一個世代的經濟主導權。」

對此,他也拋出問題:「2021年我們都看見特斯拉,2035年呢,美國、歐洲、中國,或者其他國家陣營,甚至我們自己的角色定位會是什麼?」

不過,要支撐起一整個產業並非易事,李昌益認為,電動車普及是重要前提,「電動車價格、技術到位,先有量,後面才有產業,比方充電產業、科技應用這些,電動車沒有量,就沒辦法驅動這些產業。」

「2018年,台灣電動車只賣出622台,到了2020年卻賣出6300台,是兩年前的十倍,其中,就有4700台是特斯拉(Tesla)的model 3,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因為特斯拉在2019年宣布降價55%,銷量突然暴增,所以,價格絕對會影響電動車發展。」他強調。

李昌益進一步指出,特斯拉售價從250萬一口氣降到160萬,剛好切進台灣一年大約6萬台、總價帶在130萬到200萬之間的「輕奢」族群,這也是KIA接下來會鎖定的族群。

電動車保養難賺錢,重新定位移動生活

至於傳統車廠轉型所面臨的挑戰,李昌益直言是獲利模式,「以往燃油車賣車的獲利大概只有1%到1.5%,高達20%獲利都來自售後服務,不過,燃油車每5000公里就要進廠保養,相較之下,電動車大概4萬到5萬公里才需要進廠,站在使用者立場,這也是開過特斯拉回不去油車的原因之一。」

對此,他認為,傳統車廠必須解構,重新找到定位才有可能存活,「為什麼有消費者願意花錢買一輛保時捷的Taycan電動車,而不選特斯拉,因為車子跟手機不同,內裝、外觀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包含品牌的力量在裡面。」

李昌益說,傳統車廠對電動車的定位,應該從過去移動工具的概念,轉變成「移動生活」才對,「因為一旦自動駕駛成真,未來人們每天可以省去1小時的駕駛時間,拿來看影片、線上會議、上網,加起來一個月就多出30小時。」

「光靠硬體賺不了錢,要在移動前、中、後找到需求,挖掘痛點,想辦法解決,才是車廠未來獲利的重點,這裡面就包括了車聯網、物聯網、OTA等等。如果傳統車廠沒有打掉重練,還只想著迎戰特斯拉,恐怕不會是解決方案,可能活不下去。」他強調。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

徐珍翔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