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奧運在週日劃下璀璨句點,台灣選手絕佳的表現,再次帶動國人對於競技奪牌的討論熱潮,搭著這波熱度,針對選手奪牌獎金、選手聘用待遇與職涯發展、發展運科訓練、以及政府(如黃金計畫)所投入的經費比重等議題的討論再度浮上檯面。
然而,運動競技是選手展現成果的舞台,運動產業與競技體育的發展策略終究完全不同;藉著東京奧運的關注熱潮,趁這機會帶領讀者一起檢視如何發展台灣特色的運動產業。
借鏡各國政策,積極發展台灣運動產業生態系統
綜觀世界各國運動產業推動時,多以文化運動整合發展;這些國家的運動產業發展模式,對台灣來講是最棒的參考素材。
以運動產業產值佔GDP為亞洲之首的韓國為例,以「文化運動觀光部」進行推動,透過文化與運動、運動與觀光、文化與觀光綜效的產業藍圖,提出「2030運動願景」產業政策,將重點資源發展綜合型的運動產業為主,以職業運動、運動用品及服務為核心,與觀光、醫療、工程、資訊通信(ICT)等優勢產業結合,建構運動產業之良性循環生態系統。
順應最近的熱潮,國內立委議員、各界名人也紛紛談起應奮起發展國內運動產業,普及運動習慣時,想探詢並了解,究竟大家對於運動產業的藍圖想像為何?什麼才是屬於台灣特色的運動產業?
從現況來看,達到「運動、文化、觀光」三位一體,可說是台灣運動產業的先進們需要共同邁向的目標。
從台灣製造業優勢出發,支持更全面的運動產業價值鏈
在台灣的運動產業鏈中,其實長久以來帶動最多產能的是的默默耕耘的製造業。
以研發製造為優勢的體育運動用品製造業,長期在國際舞台耕耘和發展,實力堅強的業者如勝利體育(戴資穎羽毛拍)、喬山健康(健身器材)等,皆是默默隱藏在台灣的世界隱形冠軍業者;更多亮眼的案例如市占率世界第一:薛長興工業(全球防寒衣市場最大供應商)、世界前五大:明安國際(高爾夫球桿頭)等,也持續在國際市場創下傲人佳績。
這些業者除了專注於本業研發製造之外,也贊助冠名國際知名賽事,並融合全球健康意識搭以智慧化科技發展與應用,帶動各項運動用品銷售;其經濟產能與技術前瞻性,可說是扛起了台灣運動產業鏈整合與發展的領頭地位(經濟部公告資料:體育用品110年上半年度出口成長率破百)
如能善用此一優勢,實際投入資源鼓勵冠軍業者帶動垂直與水平產業鏈,對台灣運動產業來說必是一個可行的發展套路。
檢視國內運動產業政策,推動思維應由單點轉為全面
觀察各部會發展運動產業的歷程中,也看到了一些隨著大環境更加優化的推動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