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這樣荒腔走板的音樂和唱腔配以她們的歌詞,戲謔的感覺出現得水到渠成。
作為一支具有反抗精神的樂隊,她們的音樂和歌詞中,單句很短,結構簡單,元素不斷重複,沒有很多直接的憤怒,反而通過一種開玩笑似的解構,展現其中的荒誕。Burka Blue 中主音唱道:「我媽媽穿著布卡,我爸爸也穿著;我必須穿着布卡,布卡是藍色的。喀布爾的天空,也是非常藍;藍色來自布卡,布卡布卡藍。」No Burka!裏面則是這樣寫的:「肥皂不是用來清潔的,車子不是用來開的,身體不是用來藏的,不要布卡,不要!」歌曲中那種鮮明的滿不在乎的態度,使得你透過音樂就能感受到她們的有趣。
她們的創作有獨到之處,並不是對西方搖滾音樂的業餘模仿,現場實力也可以從歐洲音樂節的表演影片中窺得一二,絕非僅僅因為特殊的背景和勇氣而為人所稱道,這是提到布卡樂隊時,需要有的基本前提。
布卡樂隊這種鮮明的特點,當然有其出現的脈絡。
2000年代,作為德國的一項文化交流項目,德國音樂製作人 Frank Fenstermacher 和 Kurt Dahlke 及鼓手 Saskia von Klitzing 前往阿富汗交流。他們在2002年左右,於喀布爾開設一個音樂工作室,當時有不少男性前往錄音、學習唱歌等,但鼓手課程只有一個人報名了,是一名女性。這便是後來的布卡樂隊鼓手,化名「Nargiz」 。若溯源布卡樂隊的風格,可參考兩位德國製作人在八九十年代所在的樂隊 Der Plan,就是當時流行的古怪有趣,帶著實驗、電子元素的Neue Deutsche Welle(德國新浪潮)風格,而德國鼓手 Saskia von Klitzing 所在的樂隊 Fehlfarben 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 Post-Punk 樂隊。
除了師承歐洲音樂人,深受德國音樂工業影響外,布卡樂隊的誕生也源於阿富汗數十年的流行音樂文化歷史。
塔利班政權認為音樂等娛樂是邪惡的,因而嚴禁流行音樂,而這樣的現實背景的另一面向,是阿富汗的流行音樂產業一直以來都不乏與政治表態、進步價值密切相關的作品。溯至六七十年代,有阿富汗貓王之稱的音樂家 Ahmad Zahir 便有鮮明的政治立場。作為前總理的兒子,他時常批評蘇聯支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人民民主黨成為執政黨的次年1979年,這名具有影響力的大眾偶像便神秘死亡,年僅33歲,官方給出的理由是車禍,但當時的葬禮引發了民眾的街頭遊行。
曾看過 Ahmad Zahir 演出的年輕學生 Ahmad Sarmast 也身在遊行中。他認為阿富汗當時已經在逐漸變成一個警察國家。31年後的2010年,第一次塔利班政權倒台4年之後,已經是音樂學家的 Ahmad Sarmast 在首都喀布爾建立了男女混校的阿富汗國立音樂學校。大量知名阿富汗搖滾樂隊、首支阿富汗女子交響樂團、首個阿富汗女指揮家,都來自這所學校的培育。此外,這所學校成立的兩年後,阿富汗第一所搖滾音樂學校「喀布爾搖滾中心」也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