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距離美國東南部大城邁阿密(Miami)僅約700公里,兩國200多年來互動密切。海地的官方語言是法語和克里奧語(Creole),對美國人而言遠比阿富汗的普什圖語(Pashto)或達利語(Dari)容易掌握。阿富汗人幾乎全都是穆斯林,注定了美國軍事行動與政治工程的失敗;海地雖然以傳統民間信仰「巫毒教」(vodou)著稱,但其實是一個天主教徒與基督教徒超過85%的國家。海地的暴力幫派固然囂張,但畢竟不能與阿富汗的游擊隊以及軍閥相提並論。
20年前美國入侵阿富汗是為了報九一一之仇、反恐怖主義,但2011年5月賓拉登(Osama bin Laden)斃命後就應該鳴金收兵,又拖了10年的「不知為何而戰」殊為失策。拜登(Joe Biden)總統鐵了心撤軍之後,除非阿富汗再度成為恐怖組織的大本營,否則與美國不會再有多少瓜葛。
海地的經濟價值與戰略地位雖然不高,但美國與它的關係遠比與阿富汗深厚,也對它虧欠甚多(扶植暴虐獨裁者、經濟剝削壓榨……)。2010年海地大地震發生後,小布希( George W. Bush)與(Bill Clinton)兩位前美國總統聯袂訪視,後來還成立聯名基金會進行救災。美國如果對海地問題如果還是堅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旦天災人禍引發難民潮,自身將首當其衝,對華府而言遠比阿富汗難民問題棘手。
再者,隨著氣候變遷、氣候危機日益惡化,像海地這樣的「失敗國家」處境將日益艱難,以美國為首的先進國家必須有一套因應方案,如果是長治久安之道更好。今日海地正可以做為多方嘗試的「沙盒」(sandbox):如何提升救災效率、恢復社會秩序、建立廉能機構、扶植本土產業、平息政治紛亂、健全司法機制、進行公正選舉、護持公民社會……。
至少,美國可以也應該協助海地走出災情的死亡幽谷,將「總統遭到暗殺」這等大案查個水落石出,鐵腕掃蕩魚肉鄉里的黑幫,培養海地人民對法治的信心,辦好預訂今年11月初投票的總統與國會大選。「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的「羅斯福推論」(Roosevelt Corollary)曾經是美國帝國主義的代名詞,然而時至今日,如果去除它的軍事與經濟侵略成分,或許會對海地這樣的「失敗國家」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