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鼎銘觀點:一套拳法不足用,高教正面臨轉捩點

2018-02-05 06:40

? 人氣

圖為育達科大於營區教學點教授咖啡概論課程。(圖/育達科技大學提供)

圖為育達科大於營區教學點教授咖啡概論課程。(圖/育達科技大學提供)

個人的教學經歷,見證台灣的大學教育正面臨轉捩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筆者於1990年自美歸國,第一個任教學校是淡江大學。當時的大學生,還可以要求,可以提點。前面幾屆的研究生素質更佳,開出的英文讀物,都可坦然接受,戰戰兢兢、努力研讀,並寫出可圈可點的期末報告。

但幾年以後,兼任時教的研究生已逐漸質變,英文讀物已無法承受,變成只能開出中文文章給他們閱讀,而且不見得篇篇會看完。筆者最後覺得索然無味,最後辭掉兼任,不再奢望矣!

在世新大學專任期間,剛開始的大學生,對於課業還可要求。因為是一整年的必修課,我不僅開出簡體字的教科書,在寒假期間,還開給他們寒假讀物,例如萬里任禪游玫瑰的名字等名著,開學時要求交心得,上台分享閱讀報告等等。

當時的學生可堪形塑者多,有的更可讀出名著的內涵;換句話說,不乏課堂上雙眼發亮的學生。前面幾屆研究生,有的從台大,有的從交大來,能夠心靈震盪者不少。

可以說,教書生涯的前半,並不乏可以學術交流、嚴格要求的學生,這是我教書的黃金時代,若有亮眼的學生記憶,此時期可為代表。

網路的出現,及手機的普及,造成的影響讓大家始料未及。尤其這幾年,上課時沉浸在手機的學生愈來愈多。他們已如周伯通一般,分心二用的功夫爐火純青,但花在聽課的心神已變少。

更大的挑戰,還在於大學廣設、少子化的出現,錄取率愈來愈高,篩選率愈來愈低!加上價值觀的改變,學術或我們這一代認為重要的知識內涵,對這一代已加速貶值。所以,他們對老師教授的內容,興趣並不高。

最近上課的一班,更讓我見識現在學生的異質性。有六十幾歲的學生,有部分是被二一後再申請進來的學生,也有自學的學生,更多的是高職畢業已有工作。這些學生也不是素質不好,但真如天龍八部,各有脾性;可以姍姍來遲,邊上課邊吃晚餐,滑手機更是常態。上課時聆聽者少,有的還戴著耳機,看是應卯而來。

面對後現代的這一批學生,我們這一代的所學所思,能引起他們興趣者不多:我們是文字閱讀的一代,他們卻是影音瀏覽的族群;我們是被滔滔不絕的老師教育出來的一代,他們卻是網路浮沉的一族;我們講究知識的權威來源,他們才不計較真不真,只要可以交代即可。

耶魯大學開設「心理學與美好生活」一課,竟吸引1182位學生選修。(圖/Josh Felise@Unsplash)
耶魯大學開設「心理學與美好生活」一課,竟吸引1182位學生選修。(圖/Josh Felise@Unsplash)

這樣的世代,正在解構我們的前此教學模式。筆者思之再三,覺得有必要進行下列幾種教學的轉型:

第一,前此一本教科書打遍一學期的方法,已不管用。老師在講台上,滔滔不絕的口授絕活,學生有耐心者少。他們需要影音來抓住眼球、他們需要透過上台來鼓勵參與、他們更喜歡實作,只要少一點文字就好。

第二,這樣的世代,傳統老師的角色勢須轉換。如李歐塔所言,在後現代,教師與學生已無主客體之分,更要變成資訊蒐尋的諮商師,教學生如何自資料庫中挖取知識。新的一代,我們不能是權威,我們必須先是朋友,再成為長輩。上對下的教導,他們已難以接受;半友半師,比較能打進他們的內心。

第三,這時候,傳統大教室、大班的上課方式,已難達成效。最好的方式,還是調降生師比;因為面對的學生少,老師易於掌握每個學生的不同特質,半輔導半教學,引導重於教學才是可行的途徑。

第四,這樣的環境,教師的教學時數可以降低,將輔導時數變成鐘點時數;讓教師有更多時間,與學生互動,了解他們面對的學習困境,並從引導中督促學生學習。

當然這些想法,不必然變成普世皆然!頂大的學生或還可適用傳統教學方式,但對於大部分學校的學生,學校有必要因應學生特質的變化,協助第一線的教師,進行教學的必要轉型。

*作者為前世新大學校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賴鼎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