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我家的麻將

2018-02-15 05:50

? 人氣

再後來,奶奶中風失去意識,由大姑姑照顧著拖了三年,默默去世了。我們過年還是打牌,但感覺又變了,成了一種懷舊。老哥已經回台灣了,平常辦各種會議、投資的事很忙,到過年也不放下電話,有空也更喜歡讀些「有生產力」的書或多看一兩部經典電影,很少打遊戲,更不會想要打牌,但這幾年,他還是會坐下來打上幾局,而且看上去不像應付,而是心知回憶珍貴,應該盡情享受一下的樣子。我繼續聽大姑姑嘮叨打哪張好,聽叔叔複述以前爺爺那些打牌的故事,聽老媽又在問這個牌型算兩番還是三番,聽老爸不時嘲諷兩句,我的心情也是珍惜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三年前,老哥結婚。不知道嫂嫂學會我們家的十三張沒有?我們平常不打牌,除了過年大概是沒什麼機會練習的。所以如果有能讓我們自訂規則的麻將遊戲,存在手機裡,偶爾在碎片時間來個一局就好了。

老媽那邊的親戚聚會時,也偶爾會打麻將,一樣不打錢。外婆原本不會打,老媽教了幾次,但大概我們這邊十三張的番種不太好寄,後來她就傾向跟小舅公、小舅婆打推倒胡的十六張了。必須承認台灣十六張是簡單明快,一如蔡瀾所言,讓我們許多外省人都從了過去。其實,我們幾家人都不算很愛打牌,用遊戲界的術語來說,也就算是「休閒玩家」(除了我小時候狂熱一點,但也只算輕度),只是當家族的記憶和感情與它相連的時候,這遊戲就穩了。

重度玩家的故事又是怎樣呢?有這麼一種故事:數十年前,有相當一段時期,每到週六下午,便有一批高級軍官,開著軍用吉普車,聚到某人家開桌,一打打到週一早上收假。誇張一點的版本:週一早上,傳令兵來叫長官說朝會了,部隊等您升旗;答曰:「再打半圈!」

或許在「高級軍官」前面加個「失意」更可以解釋這種行為,反正都是敗退到台灣來的,但我不願多妄加揣測這些我沒見過的祖輩。

大一進入台大歷史系,第一門課是劉景輝老師的世界通史,第一節,劉老先講故事介紹老一輩教授,講到有才子之名的政治學者薩孟武,就講他打牌的故事,並引述了其一句名言:「(薪水)從黑板中來,從白板中去。」大抵彼輩之沉迷麻將,除了愛玩之來,也是有著某些寄託來的,只是我們年齡和境界不到,不能切身體會。十幾年後,我去珠海找澳門老同學敘舊(大學時和他打過三次牌,他每次都贏,不愧是澳門人),談起劉老,想到的就是這些事。我們都已經很久不打麻將(除了過年),但似乎開始有點能夠體會故事中人的心境了。

另一種故事:某人搭飛機到美國拜訪老友,地點可能是舊金山、洛杉磯或紐約,想說也好好旅遊一下,總之飛了十幾個小時終於到老友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和早已齊聚的老牌搭子坐下來開桌,一打打三天,然後就回台灣了。這個故事的細節有很多可以追問、挑剔、吐槽的地方(或許我們可以把結局從「回台灣」改成「飛下一站,找另一批老友,又打三天」,從美西到美東巡迴一遍後再回台灣,更合理),叔叔說的時候也沒講是誰,但我相信這種事情是真有的。就像近年也不時有天南地北的中年人,開同學會,回到熟悉的網吧殺它個通宵,然後黯然說體力不行了、老了、還得回去上班、還要回家照顧小孩。且不論為什麼老輩的通宵故事比較浪漫,我想,重要的是青春、是情份。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