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買到怎麼辦?!」BBC解析恐慌搶購背後的心理學

2021-10-01 11:57

? 人氣

近現代史上,人類社會出現的由恐慌引發搶購而最終導致的重大危機,甚至造成重大危害的事件層出不窮。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很多國家都出現過民眾搶購和囤積食品、醫藥等必需品的事件,並最終導致並非由戰爭直接導致的物資嚴重匱乏危機。

1918-1919「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期間,歐美很多國家民眾搶購和囤積包括奎寧在內的藥品,一度導致普通感冒藥奇缺和價格飛漲。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1918一年中普通Vicks品牌薄荷清涼膏的價格就因搶購和囤積從每盒30美分漲價四倍到1.2美元。

1920年代,奧匈帝國解體之後成立的奧地利第一共和國發生過險些導致中歐經濟全面崩潰的通脹和搶購危機,最終由當時相當於今日聯合國的國際聯盟(國聯)介入,並由英法等國擔保才穩定局勢。

1940年代中後期,二戰結束和內戰再起的中國也曾經歷過由於貨幣改革不成功等一系列因素而引發的惡性通脹和物資搶購潮。有歷史學人甚至認為通脹和搶購潮所造成的民怨也是導致國民政府失去民心和失去大陸的原因之一。

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美國人由於擔憂核子戰爭的爆發而哄搶罐頭,導致全美商家罐頭食品一度全面告罄。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從日本到歐美各國都出現燃油搶購,以及人為造成的商品油短缺和價格飛漲危機。

1985年美國可口可樂公司推出「新配方可樂」,一度被人們認為原始版本可口可樂可能要停產因而導致全球性「原始可樂」搶購潮。

1988年中國大陸「物價改革闖關」透露到民間並引發大規模搶購潮,有學者指是最終導致六·四前期民間不滿情緒的一大導火索。

2000年新年前後,世界很多地方民眾由於擔心所謂「Y2K」電腦數位錯亂可能造成的商品供應危機而大肆搶購囤積,造成不少地方出現生活必需品告罄的危機。

1989天安門
1988年「物價闖關」所引發的搶購潮和民間不滿被認為是促成1989抗議的一大原因

2001年,9·11恐怖襲擊之後曾一度導致全球性石油、貴重金屬和大宗商品搶購潮。

2003年,SARS疫情期間,中國的廣東、海南和香港等地出現過由於囤積造成的大規模搶購潮。

另外,新冠疫情開始至今,世界各地都先後發生了規模不同的物資搶購潮。

恐慌搶購的四大解決方案

英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的研究總結認為,結束恐慌搶購一般有四大方案。

首先是政府需要在公共媒體和其他主要媒體平台,不斷、及時和透明地釋放實際訊息,以穩定民心。同時,政府和媒體也有必要向公眾展示搶購和囤積造成實際危害的實例。

其次,社交媒體平台和政府媒體管理機構應該及時拿出有效手段和規定,防止甚至禁止某些人或團體散佈不實訊息。在新冠疫情期間,通過社交平台流傳的虛假訊息就曾多次造成恐慌和搶購。

第三,在必要時採取定點供應或網上供應的辦法,關閉超市以避免空貨架之類的可能造成和擴大恐慌的「視覺訊息來源」繼續影響民眾心理。

第四,啟用收取票證等限量供應手段,以便從局部穩定供給,最終恢復民眾信心。

專家指出,訊息公開透明和政府及時介入干預是結束恐慌的關鍵,否則謠言和無端揣測只會讓恐慌愈演愈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