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也就是民國106年的雙十國慶,在《風傳媒》投了第一篇「觀點」文章〈國何在家何往?文化無依歸直如虹霓一場空〉那也正是小英擔任中華民國的第一年時,如今2021年小英也再連任的第二年,她所帶領的國家明顯地已經不再是「中華民國」而是「台灣」。
小英的文稿寫得是一本文青,竟然出現了「72年的中華民國」,忘記了在110年前孫中山先生和革命先烈所創建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民國38年(1949)中華民國所面對的是「退此一步,即無死所」的存亡滅絕之戰,當然比現在的處境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小英和她的文膽們根本刻意要閃過民國元年到卅八年的民國歷史,動機可議啊!而1949對多少華人來說是血淚痛苦的回憶,儘管如此,這也是當年離鄉背井、流離失所如要飄零的花果一樣的中華子民成長歷史中最重要的「靈根自植」起點。
讓我們藉著日前才過世的史學大師余英時先生來看當時的痛苦情境:在1949年時燕京大學大二學生,他在巨變中做出了他的人生重大抉擇:國共內戰時,他顯然接受了中共的政治綱領(新民主主義的聯合政府),還加入了歷史系團組織所發展出來青年團,所以在1950年元旦從北京南下到香港探望父母時,原本打算一個月假期結束之後就要北返燕大繼續學習並準備將來為新中國做出貢獻。當時其父勸他留在香港並向甫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的錢穆(賓四)先生學中國史。
不過,余英時還是準備北返,隻身坐上去廣州的火車,卻沒想到火車在進入廣州石龍小站時發生故障,趕不上轉換北上的火車,只有等第二天再行。在耽擱的這幾個鐘頭裡,他的思想起了一場巨變,開始懷疑自己離開父母獨自北返的決定是否正確。
當時的余英時反省到自己太為自己的興趣著想,沒有考慮到家人特別是父親的處境;一心想回中國,想要為國盡一份力;再者韓戰已爆發,若是此時回北京,日後恐怕真的再難與父母家人見面了!最後確定:「我回北京百非而無一是」,因此他做了人生裡一個重大的決定,到了廣州後不再北上而重回香港。這個決定改變了余英時的未來。他重返香港後轉學到新亞書院,進入錢穆門下。
相信在1949-1950年當時中國的巨變中有很多年輕人都有類似余英時的掙扎與選擇,胡適的次子胡思杜就是另一個典型,1948年27歲的胡思杜從美國返回大陸,這年12月國共內戰北方戰事底定,共軍進入北平前,老蔣小蔣啟動「 搶救學人行動」(傅斯年是主要執行者),胡適、陳寅恪、梅貽琦、錢思亮等分批飛往南京,當然不少北方學者像馮友蘭等選擇了留在北平。胡適的次子在此時並未隨同父母南下,他選擇獨自留在北平。他的理由是:「我又沒有做什麼有害共產黨的事,他們不會把我怎麼樣。」(一說他之所以做此選擇就是因為不滿父親胡適對他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