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倫理規範判斷是連續的光譜,嚴重的學術不端行為是惡意欺騙(傳遞錯誤知識、詐取權力、掠奪資源),輕微卻具有道德爭議者,是聽聞他人尚未完全成形之構想,然後憑藉自己的特定優勢,趕工搶先形成著作發表。除此之外,所謂的「不當引註」存在廣度、深度的兩個面向爭議;而文字與表達的再使用爭議,也往往成為部分人士樂於匿名指控「抄襲」或「自我抄襲」的亢奮劑。
所以我說,身為知識分子與學者,應該勇於具名、公開檢舉學術不端案件,讓自己的著作有機會成為被指控者的比照案例,作為辯駁參考。透過公然辯駁與激盪,可以產生更(最)適當的學術倫理規範條文,更可以培養出更完美的學術規範、慣例、道德。
基於輔大陳君愷教授展現的學術精神,以台灣知識份子自居,更以倡導公開辯駁學術爭議的我,勢必需要投身在這一纏鬥超過16年的案件;況且,如果我提供的觀點可以促成纏鬥期間的縮短或規模縮小,可以圓滿我以經濟學家自居的期許。
輔大陳君愷「踢館」中研院劉士永的開端
導致「踢館」纏鬥的源頭是劉士永(1999)著作〈一九三○年代以前日治時期臺灣醫學的特質〉,刊登在中研院發行的《臺灣史研究》第4卷第1期。劉士永(1999,p. 129)引用陳君愷(1997)著作〈同文化與異文化的交會點—「光復」與臺灣醫生患者間醫療關係的一個轉折〉,它是一篇學術研討會論文。引起爭議(陳君愷稱之為「誤引案」)的頁面陳列在圖1左、右兩側。
在進一步檢視之前,我們先聚焦在陳君愷(1997)與劉士永(1999)的論文標題。陳君愷(1997)討論1945年二次事件大戰結束(台灣光復)前後的台灣醫學界議題,劉士永(1999)討論1930年以前的台灣醫學的特質。前後間隔世界大戰、日中政權交接,因此,新作品徵引舊作品的研究結果時,必須格外小心,避免出現類似「關公打岳飛」的情節。
劉士永(1999,p. 129)的引用爭議
劉士永(1999,p. 129)陳述(圖1左側):
根據陳君愷的近作,臺灣醫師的收入相較於其他行業應屬優渥,而且同業間競爭之壓力可能也不如日本國內來得沉重。然而,在醫師數量與人口的比例未有明顯改善的情況下,醫療行為仍舊出現了商業化的現象,如「包醫」、「速效」等醫療廣告術語的出現,(118)乃至於醫學博士頭銜之濫用,都於一九三○年代後出現。相較於日本國內而言,臺灣醫療資源過剩、同業競爭激烈的現象應不會太嚴重,造成醫療商業化並激烈競爭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島內醫師數量突然增高與日本國內醫療市場之影響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