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承接多方同意的惡性循環
對家長來說,安親班滿足了加班時無人看顧孩子的需求、替代了自己也需要協助孩子的課業指導部分;安親班則藉由學童課業完成、成績要求的雙管達標,滿足家長期望又可當成招生宣傳,雙方共通關心處就是學童的成績表現。
一個結構實在、目標明確的安親班,它是集結多人期望的一個機構,家長、安親班老師甚至包含學校老師,交流後同意將目標施作於學童身上。學童實際上就是滿足這些具有深刻影響力的角色,結合一體後所發出的具體要求,於是學童的家庭時間減少了、同儕自然互動時間也減少了。這些在許多教育專家眼中,應該要在具有遊戲元素、可以學習培養正向關係的時空向度裡優游,就轉而待在安親班裡完善課業、以及提升成績的訴求上,有些家庭要求學童養成自我負責的態度,要孩子寫完測驗卷才會接回家。
學童應該大量接觸多彩多姿事物,以探究自我的課後遊戲階段,轉成單調一致的應付考卷、提高成績的壓力,我們無法預測這種轉化對參加安親班的學童(或者說被消聲的安親班學童)長期的心理影響,甚至是未來對他(她)也當上父母後的影響。
解決燃眉之急,遠景卻堪憂
一股儼然成形的「安親班文化」,顯示什麼?延伸、完善學校的學習任務?取代家庭教育的部分作用?彌平學校教師對作業無法及時完成的擔憂?滿足家長期望的好成績?這股文化已經深入學童生命,但是真的能取代學校、取代家庭的作用嗎?
童年時期的社會化是人格與自我概念發展的最重要階段,他們的自我發展是不是我們將來樂見的?考試成績是暫時的,投入大量時間反覆練習,多數學童不會輸在這一時,但是歷程中,我們期待他該具有的能力、能養成的視野,是逐步完成還是逐步失去?一些很努力要讓段考成績達標的學童,他們已感知到追逐成績的重要性,也學到努力練習就會有想要的結果出現,這是經過學童生命中的重要影響者同意,將他本應要自然遊戲、互動、從衝突中學習合作的時間,去交換練寫評量的時間;相對地,有些仍舊取不到好成績的學童,挫折讓他自我概念不佳則更是顯而易見。
夜幕時分,許多許多家長下班後,便風塵僕僕地趕到安親班接孩子,不管父母再怎麼累,見到孩子總本能地顯露出滿足與快樂的神情,安親班著實滿足了現代社會才有的育兒需求。此時,安親班老師也快速走到門口,盡責地交代、談論今日孩子的書寫作業、訂正情況、其他表現,有些孩子靜靜聆聽、有些則是擺出鬼臉的俏皮樣,這些親師對話日復一日積累是孩子從這些示範中,了解大人世界所在意他要成為的樣子,而孩子也以為那應該就是他該努力有的學習樣子。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