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行政院端出「優化新創事業投資環境行動方案」,而且大膽承諾未來2年內,要讓台灣產生「獨角獸」,許多人都笑了!
2年養出獨角獸是新創方案有效還是「割稻尾」?
不是不可能作到,而是如果淪為「撿現成」、「割稻尾」,大概難顯示方案的效果;而如果是指方案就能養出新創獨角獸,雖然「其志可佳」,但官員敢於如此承諾,恐怕是低估了孕育獨角獸的難度,忽略國內外環境的差異,才敢於如此「輕諾」。
行政院要結合13個部會,共同打造適合新創事業投資台灣環境,未來五年新創事業基金規模,每年成長50億元,將台灣打造為類似亞洲矽谷的「新創資本匯聚中心」。
院長賴清德說,希望2年內孕育出一家「獨角獸企業」─賴清德只是「希望」;但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說,「台灣在不久將來,就會有獨角獸事業產生,我們承諾2年內,一定會有獨角獸產生」,她還說目前台灣有成為獨角獸潛力企業,大約有3-4家。這就變成「承諾」了!
10億美元的新創,創業者的夢想
所謂的獨角獸公司是指那些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但尚未正式掛牌(IPO)的新創企業,其名稱是源自風投人物Aileenlee在2013年《歡迎加入獨角獸俱樂部:從十億級別公司身上學習創業》的文章;至於所謂的新創企業到底要「多新」,有人定義是創立10年內,有人定義是成立不超過20年。比獨角獸更上一層樓的是「超級獨角獸」則是指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新創企業,早年的谷歌、臉書,今天的小米、優步、Airbnb、螞蟻金服等,就是超級獨角獸。
全球獨角獸企業的數字一直在變動,每個新創企業在每一輪融資中,估值都可能出現變動,同時,不同統計單位作出的報告也會有異─有的估值增加擠身獨角獸俱樂部;也有獨角獸因經營瓶頸導致估值下降被踼出俱樂部。
中美是獨角獸最大產地
2年前的一份獨角獸報告中,統計全球有229家獨角獸企業,其中美國、中國的新創就占了近6成;去年底勤業的「中美獨角獸研究報告」中,則統計全球有252家獨角獸企業,中美兩國占了8成。另外一份美國知名創投研究機構CB Insights發布的「全球獨角獸公司榜單」,則是有214家企業上榜,同樣是中美兩國獨角獸就占了8成,排名第3的印度占4%,估值前10名企業中有6家美國企業、4家中國企業。
雖然報告數字有差異,但大致已看得出分布與趨勢─美國獨占鼇頭、中國緊追在後,其餘國家的獨角獸則是零零落落、聊備一格。
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技術先進、市場龐大、創業與風投傳統超過一甲子,獨占鼇頭完全合理又容易理解;但中國呢?印度呢?這些技術與經濟體質、甚至創投制度都不如歐日的國家,獨角獸數量為何在歐日之上?最重要的原因就在:規模、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