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庭葦(特約撰稿人)
橫亙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荒漠,其面積有261個台灣那麼大,橫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埃及等十幾個國家。這片遙遠又陌生的土地,無論自然景觀或宗教文化都和台灣南轅北轍,但因為傳奇作家三毛在華文世界所掀起的「流浪文學」熱潮,四十年來,有不少人前仆後繼前來撒哈拉沙漠「朝聖」。
蔡適任不是來朝聖的。但定居在摩洛哥,又連續寫作多本沙漠浪遊之書,她的足跡卻因為有著三毛的影子,讓她常常被稱為「現代三毛」。
一邊抗拒這個稱號,另一邊,蔡適任也不諱言,自己有點「三毛情結」。
在雲林出生長大、擁有法國人類學博士學位的蔡適任,曾立志做一個「孤僻而偉大的人類學家」。如今,她在撒哈拉沙漠西北隅的摩洛哥觀光小村「梅如卡」(Merzouga),與貝都因夫婿 Lahbib 共同經營民宿和生態旅遊。
這裡,與三毛所居住的城市──西屬撒哈拉的首都阿雍(Laayoune)──差了一千多公里。兩人出生的年代更是差了整整三十年。
尋找「三毛的撒哈拉」
1973年,蔡適任出生於濁水溪南岸的農業小鎮西螺。隔年,出生於重慶、成長於台北、長大後獨自周遊列國的30歲奇女子陳平,稱自己為了「不能解釋的、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毅然收拾行李前往西屬撒哈拉,與西班牙籍伴侶荷西在當地結婚,就此在沙漠裡住了下來。
1974年10月6日,陳平以筆名「三毛」寫下的第一篇作品〈中國飯店〉,在《聯合副刊》見報。當時台灣尚未解嚴,民眾出國旅行也受到嚴格限制,因此當三毛用風趣的文筆寫出沙漠裡的異國婚姻生活時,台灣社會迅速掀起一波「三毛熱」。
蔡適任記得,在自己剛開始讀書識字的年紀,三毛已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她說自己一開始會去西撒,是因為丈夫剛好有親戚住在阿雍,「既然要去探親,我就告訴自己,好吧,那我們去看看三毛當年的環境。」
也是巧合,正在她動身之時,收到了出版社的「三毛逝世30周年」特輯邀稿。她清楚記得,那天也是摩洛哥國王哈珊二世號召「綠色進軍」(Green March)的45周年。
1975年10月16日,哈珊二世號召35萬摩洛哥平民隨軍隊遊行至西屬撒哈拉,迫使西班牙放棄這塊殖民地,將其分給摩洛哥與茅利塔尼亞。與此同時,西撒境內主張獨立的武裝勢力「波利薩里奧陣線」(Frente Polisario)趁勢崛起,與摩、茅兩國發生武裝衝突。當年,正是這場政治動盪,使三毛不得不離開風聲鶴唳的西撒。
四十多年後,蔡適任來到西撒,在阿雍街道上找到了三毛當年寄稿件回台灣的那間郵局。如今,大門深鎖的郵局已成危樓,但三毛多年前寄出的文字,卻成了蔡適任的童年回憶和台灣文學史上的一頁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