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小椒
中國娛樂領域最近數月關於性別的整頓舉措頗多。
作為五月「清朗」行動打擊飯圈的後續,今年九月初,中國國家廣電總局發佈今年第267號文件,提出一系列對於節目的要求,當中最引起人討論的,是要求各類節目要樹立「正確審美導向」,嚴格把握演員和嘉賓選用、表演風格、服飾妝容等,「堅決杜絕『娘炮』等畸形審美」。
這份由官方發佈的紅頭文件,正式將「娘炮」這一歧視字眼寫上文書,並加以譴責批評,因而引起了大量的討論。在中國民間,不少追求性別進步的民眾大呼震驚,評論稱「在有生之年見證了文化倒退」,新規定是「對多元社會的暴政」。
Broadcasters must "resolutely put an end to sissy men & other abnormal esthetics," the TV regulator said, banning effeminate men from TV. The announcement comes 2 weeks after China opened its 1st gender clinic.https://t.co/Av50860gIQ
— Lily Maynard (@LilyLilyMaynard) November 25, 2021
流行文化中,性別從來都是一個無法繞過的議題。偶像類影視節目,則一向是觀察社會集體性別意識、官方政策的鏡子。其中,綜藝節目特別突出:與電視劇等影視創作的前期審核、設計的侷限不同,綜藝節目相對更為真實,充滿偶然又回應時代,因而成為觀察中國流行文化中性別意識與政策的重要切面。
對「娘炮」的坊間批評和官方封殺,自 2018 年男性選秀節目《偶像練習生》的興起開始;
對女性中性外形接受度討論,則自2000年代的《超級女聲》到2019年初的《創造101》,每一次有中性風的女性選手走紅,都會引來相關的熱度;
對於成熟女性的戲路和發展關注,自網路上一個個探討大齡女演員出路的網帖(只能演「媽」)的討論而起,在《乘風破浪的姐姐》熱播時達到巔峰;
乘勢而上的《追光吧哥哥》等各類中年男性藝人選秀,儘管在播出前被嘲諷為「中年男性舞臺和機會已足夠多」,並遭到不少女性網民抵制,但仍無損其討論熱度……
BBC News 中文 - 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国井喷的女团真人秀能否打破女性的刻板印象 https://t.co/ZFxEvZp1RD
— Tan Chye Hong (@qtchong) July 23, 2020
除了偶像選秀類綜藝節目的聚焦觀察,過去數年來,幾個在年輕觀眾中廣為流行的中國語言類節目,因為其帶有思考、觀點交鋒更清晰,節目當中性別元素的改變,或許能夠呈現出一些更微妙、更深層的改變。
以《奇葩說》為例,這檔從2014年開播的討論思辨類節目,早期以女性、LGBT選手主導著稱。節目早期階段,就有同性戀選手在海選時出櫃,主持人蔡康永亦在節目中坦承自己出櫃的心路歷程。節目中的選手性別面貌模糊,對女性選手、中性風格選手尤為接納和保護,甚至當時有人戲稱,在這檔節目中,非LGBT人群、異性戀男性才是少數、異類,是應當被保護的對象。
在得到普遍好評之後,《奇葩說》繼續開拓在性別多元上的嘗試。後來的第二三季,除了在原有三名男性導師的基礎上,嘗試加入跨性別女性金星、女性張泉靈等導師,也在議題上做拓展。在那數年中,節目討論過的性別議題,包括:該不該向父母出櫃?高學歷女生做全職太太是浪費嗎?婚前要不要性行為?好朋友可不可以約炮?女性專屬停車位是不是歧視?等等。直指性別意識的各個面向,也常能引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