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的4月1日,香港傳出一個消息;起初,港人都以為那只是愚人節玩笑。
但隨著電視新聞報導證實,人們才意識到這是真的:一代巨星張國榮自文華東方酒店24樓縱身躍下,當場死亡。
1980年代以來,張國榮一直是兩岸三地家傳戶曉的歌手與演員,在亞洲其他國家也有大批歌迷影迷;他的死訊,在華語世界造成轟動,同時也引發爭議。
張國榮留下了無數經典演出與電影作品。在生命中的最後幾年,他的演繹越來越著意挑戰保守社會的道德框架,開拓了性別多元的空間;然而這些跨越性別界限的藝術追求,於張國榮仍然在生的年代,在相對保守的香港社會,一度成為大眾媒體口誅筆伐的對象。
不少香港傳媒與評論者將其自殺歸咎於他的性取向;但香港社會既有批判張性取向的聲音,也有對他不離不棄的支持者。葬禮當日,逾萬歌迷圍在靈堂之外,冒雨送別偶像。
時至今日,華語演藝界仍未見如此俊朗卻又如此嫵媚,既受大眾追捧亦能拓闊藝術疆界的巨星:直到張國榮死後多年,香港社會才慢慢追上了他當年超前的步伐。
程蝶衣與何寶榮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張國榮已經是香港流行樂壇中的天王巨星,影響力遍及亞洲多國。90年代,張退出樂壇專注電影事業,成就非凡:1994年,張國榮在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中,飾演戀慕師兄段小樓的幹旦程蝶衣。電影獲得坎城(Cannes)影展金棕櫚獎,張國榮的演出備受讚譽。
事實上,早在1981年,張國榮就曾獲邀出演電視版的同一角色,但因為要保護歌手形象而未有接受;十年後,陳凱歌開拍電影版《霸王別姬》,張國榮在主動爭取之下,才獲得這個角色。
為何事隔十年,張國榮才出演程蝶衣一角?香港文化研究學者洛楓(陳少紅)在《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像》中指出,除了因為已成為「殿堂級」的張國榮可以隨心所欲之外,也有香港性別運動發展的背景。
上世紀80年代的香港,同性性行為仍屬刑事罪行,社會上對同性戀者十分鄙夷,在1984年香港首宗愛滋病例確診後更是如此,以「屎忽鬼」(針對同性性行為的罵語)等污名冠之,不少人仍堅信同性戀是「疾病」;直到1991年,同性性行為正式非刑事化,香港的同志社群才得以從地下慢慢浮上水面,
「90年代是香港同志運動發展的重要階段,社會上開始聽得到同志的聲音。張國榮的情況,可謂與這股思潮相輔相乘,」研究同志文化的香港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江紹祺向BBC中文表示。
雖然如此,社會上的歧見仍未消除。
在主流娛樂電影中,張國榮不時出演性別模糊的形像,如《家有囍事》及《金枝玉葉》,就以較陰柔、甚至「娘娘腔」的角色,與扮演男人婆/假小子的女主角擦出火花;這些電影以性別倒置作為笑料,結局往往是兩人回復「正常」的男女身份,才得以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