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別人出櫃?心理專家提研究反問:你又多確定自己100%是異性戀

2018-02-28 11:30

? 人氣

這段時間我有一個好友一直在掙扎跟家人出櫃的事情。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說他在「掙扎」一點也不為過。出櫃這件事情幾乎是擋在每一位性少數人生道路上的「成人禮」,每一位已出櫃或打算出櫃的性少數談起這件事,必然伴隨著劇烈的情感波動,激動、失望、害怕、難過,或是被接受的感激和喜悅。

這幾天這位好友潮水一樣地給我灌來各種各樣有關出櫃的文章,一有空就找我聊這個話題。朋友的焦慮和不安是會傳染的,導致我也跟著他焦慮起來,彷彿打算出櫃的那個人是我自己。

我們聽過很多令人動容的出櫃故事,我們也見識過很多這個過程給性少數群體和他們的親友們帶來的困惑和掙扎。也許你認為出櫃是一個勇敢的行為,也許你認為它是草率的、不負責任的。

如果你也是性少數群體,你會選擇出櫃嗎?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如果你也是性少數群體,你會選擇出櫃嗎?(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出櫃真的有意義嗎?

實際上我對出櫃這個詞總有一種莫名的憤怒。

憤怒的原因之一是,出櫃是必要的。出櫃是必要的,所以這個過程裡那些痛苦、懷疑、孤獨和掙扎都是必要的。

出櫃這個詞是come out of closet的直譯。這個英文詞組有兩個典故,一說是指醫生會把進行解剖練習的屍體藏進衣櫃裡,二說是一位看似無憂無慮的夫人,實際上每天被丈夫逼迫親吻衣櫃裡​​她舊情人的骷髏。這兩個典故都指「不可告人的隱情」,出櫃是指「將這個隱情昭示天下」。

性少數群體需要發聲,需要讓人們看見和承認他們。所以出櫃是必要的,他們需要出櫃,需要大眾承認他們的存在。

但使我更加憤怒的是,即使他們做了這麼久的櫃中人,終於下定決心嚥下疼痛和孤獨走了出來,依舊有人鍥而不捨地想把他們重新推回櫃子裡。

我們對自己的性取向,並沒有決定權。你應該聽說過不少這樣的故事:孩子出櫃以後,父母拒絕承認他所說的一切,告訴他「你不是同性戀」,「這只是你青春期的困惑」,幫他張羅相親,甚至要求他去「治療」。

出櫃這件對整個性少數群體意義非凡的事情,有時候卻是無意義得令人無力。始終有人試圖告訴性少數群體,你們所經歷的那些痛苦,是不被承認的,是錯誤的,是愚蠢的。始終有人試圖給他們的性取向「撥亂反正」,始終有人試圖否認他們。

在關於出櫃這個詞組的兩個典故里,都有一具一動不動、已經失去生命的身體。不知道70年代性少數們開始使用這個短語呼籲「面對真實的自己」時,有沒有想過已經默認了自己就是那具已經失去生命的身體。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我們對自己的性取向,並沒有決定權。(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異性戀:人類的出廠設置?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一詞,實際上和性偏好(sexual preference)是相似的概念,它是指一個人在愛情和性慾上對特定性別(或其他特徵)的偏好。將愛情和性慾完全等同或包含起來已經被證實是不合理的劃分(例如無性戀),所以性取向它既包含愛情的方面,如愛慕、信任感、依賴感、愛護和承諾等,又包含性慾的指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