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台北市議員王鴻薇在臉書提議:「蔡英文應邀朱立倫和柯文哲與美國特使團見面,以展示台灣團結一致。」這個具有正當性的倡議,臉書留言竟遭網民一輪狂酸。有一說是「最不團結的是國民黨」,國民黨內鬥是黨內問題,扯到台灣朝野分裂問題,牛頭不對馬嘴。另有一說認為「要看美國特使團願不願意」,這確實有道理。經過國民黨的積極爭取亦獲得美方首肯,如果蔡政府與民進黨願意跟在野黨分享美國訪團的訊息,更可以展現執政黨的雍容大度。
在馬英九時期的兩岸大交流時代,綠營縣市長登陸絡繹於途,扁朝前官員參加海峽論壇等活動。時任高雄市長陳菊2013年11月曾指出:「處理兩岸關係絕對不是國民黨的專利。」她相信民進黨一定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當時馬英九肯定綠營縣市長訪問對岸,也曾強調「推動兩岸來往不是國民黨的專利」。遠溯至辜汪會談時期,民進黨甚至曾在1993年4月組織「國會反對國共統一會談宣達團」,由當時黨主席施明德率黨內十多名公職人員強力抗議,表達反對「國共片面和談」的立場。
兩岸關係不是國民黨的專利,反之亦然,對美外交也不是民進黨的專利。美國身為民主國家,就有共和黨與民主黨之別,理應明白,民主台灣亦有朝野政黨之別,此次美國代表團既然是「跨黨派」的前國安高層官員,又是銜拜登之命訪台,與美國前國務卿龐畢歐(Mike Pompeo)以個人名義訪台情況不同,當然需要得到台灣在野勢力的支持與認同。
切割分化台灣,就能因應外敵?
當俄羅斯突襲烏克蘭,美國與歐盟決定不出兵,僅是經援烏克蘭及經濟制裁俄羅斯,難免讓台灣人民感到唇亡齒寒。儘管台烏情勢有所差異,但畢竟同是緊鄰強權,又被宣稱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蔡英文不會是哲連斯基,但習近平可不可能是普京?拜登指派特使團來台是一劑強心劑,但效果能維持多長,尚待後續觀察。
當下是烏克蘭時刻,大家都是烏克蘭人,台灣人民把烏克蘭當作前車之鑑。值此危機時刻,何以還有人像《動物農莊》所言:「所有動物生來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以「台灣隊/非台灣隊」為藉口,對台灣社會進行切割分化:蔡英文和民進黨不該排除在野勢力於先,又抱怨「台灣不夠團結」於後。若此刻強調「有人更烏克蘭人」,又有何意義?
台灣的防務安全,首當其衝要展現自身決心,也需要美國安全保證與協助。美國也應明白,台灣的外交需要朝野各界共同支持。抵禦外敵威脅,台灣需要「跨黨派」的全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