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蔣中正本身並不是納粹主義的信徒,沒有偏激到主張把俄國人通通滅族,只是認為俄國人需要接受民主國家「託管」一段時間,才有能力成為讓歐洲還有亞洲鄰國安心的國家。相反的是,他在1950年嚴厲批判了希特勒的種族政策,指出烏克蘭人與高加索人曾歡迎過德軍,沒想到德軍居然對烏克蘭人和高加索人任意屠殺,迫使他們團結在蘇聯領導下擊敗德國。
顯見他之所以不贊同納粹,完全是在於希特勒狹隘的種族政策,激發了俄國人的民族主義為史達林(Joseph Stalin)所用,就如同日本侵華導致中華民族主義為中共所用一樣。否則的話,蘇聯早在1941年就垮台,也不會有後來大陸的淪陷和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不過蔣中正固然是反納粹,卻還是認可烏克蘭人有追求脫離蘇聯和俄羅斯獨立的民族自決權。
烏克蘭民族主義的激進化
今天的烏克蘭雖然是歐洲最大的國家,但是其現有疆域在20世紀之初分別為奧匈帝國與俄羅斯帝國所統治,屬於奧匈帝國的西烏克蘭受西歐日耳曼文化較深,屬於俄羅斯帝國的東烏克蘭則沐浴在斯拉夫文明之下,為今日東西烏克蘭的族群衝突埋下伏筆。不過回到「十月革命」(October Revolution)爆發時的1917年,無論是東西兩地的烏克蘭人都渴望國家能夠邁向獨立。
利用蘇聯垮台的機會,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彼得留拉(Symon Petliura)揭竿而起,成立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此為烏克蘭歷史上第一個出現的民族國家,但是卻隨即成為彼此相互對立的「白俄」以及「赤俄」之共同敵人。「白俄」從維護俄羅斯固有疆域的立場反對烏克蘭獨立,自然非要消滅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不可。
至於「赤俄」則要把無產階級革命推行到底,更是不可能讓烏克蘭以獨立民族國家的身份存在於世上。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持續與「白俄」、「赤俄」兩面作戰,直到1920年才為列寧(Vladimir Lenin)扶持的烏克蘭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所取代。1921年3月18日簽署的《里加和約》(Peace of Riga),將利維夫(Lviv)以西的烏克蘭土地劃入波蘭,以東的土地則納入蘇維埃烏克蘭。
烏克蘭再度遭到瓜分,彼得留拉也在1926年5月26於巴黎遭到暗殺,殺死他的殺手據說是NKVD,即蘇聯內務部人民委員會(People's Commissariat for Internal Affairs)所派,不過烏克蘭民族主義卻沒有因此被撲滅。於是在奧匈帝國軍人出身的科諾瓦列特(Yevhen Konovalets)的號召下,又有1929年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Organization of Ukrainian Nationalists)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