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台灣都市計劃界曾有一個笑話,說台灣的都市計劃都是「隨便畫畫,牆上掛掛」,意思說這些都計淪於型式主義、難以落實、甚至可能是「欺世盜名」─日前國發會公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大概就是同一性質、「隨便說說」的計劃。
全球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從環保團體到各國政府,莫不努力想方設法的減排放、減碳降溫,2015年簽訂巴黎協定以來,先進國家先推動「去煤化」,優先減少排放與污染都嚴重的煤用量,過度期是「以氣代煤」、長期則希望讓煤歸零。
再來是各國紛紛提出本國達到零碳排的時程,以彰顯各國減碳的決心,大部份國家都是以2050年達零碳排為目標,總統蔡英文也宣布台灣要在2050年達到零碳排,但當時就被質疑、批評,因為完全沒有公布如何達到零碳排的方式,即使所謂的「路徑」,國發會這次公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算是要為總統的政策如何落成「說清楚、講明白」。
只是國發會這次提出的規劃,即使較過去「總統的一句話」似乎有較清楚的藍圖路徑,但實際上完全談不上「路徑」,因為沒有實際可達成的方法、政策可言,頂多充滿著預定某年達成某某目標的「宣言」, 而其所提的方法卻是充滿「未知數」,或是距離商業運轉尚有相當距離。
在國發會提出的「零碳路徑」中,重點包括:進口能源依存度要由2021年97.4%降至2050年50%以下;2050年時總電力占比60-70%之再生能源,並搭9-12%之氫能,加上顧及能源安全下使用搭配碳捕捉之火力發電20~27%,以達成整體電力供應的去碳化。
電力在碳排上占有近乎「半壁江山」,談減碳一定要從供電方式先著手,先進國家也毫無例外如是進行─從推動綠電再生能源取代石化燃料發電,到優先淘汰煤電,台灣要達到零碳排,也一定要處理供電方式問題。只是,一句「再生能源要在總電力供給中占比達60-70%」,卻直如空話一句。
綠電要達6-7成有2大問題與障礙:一個是綠電增加的極限,一個是電網承受力的極限。
以台灣目前而言,綠電主要是風電、太陽能發電(光電)、水力發電等3類,其它國外或環保人士三不五時提到的地熱發電、潮汐發電等,以技術發展成熟度、成本考量、台灣的條件等因素來看,可先忽略不談。台灣的水力發電增加的潛力,應該己接近零,很難再有大型水力開發計劃能推動的地點,只要時常能有充沛水源,讓現有水力發電常保發電就要感謝老天了。因此,綠電要增加只能靠風電與光電。
但地小人稠的台灣,雖然位於亞熱帶,天氣似乎「夠熱」,但光電其實靠的是太陽光而不是溫度,特別是北部日照不足,光電的容量因子低到只有1成多,因此其實不具備發展光電很好的條件,這幾年政府一路把光電裝置容量往上加,但完成多少了?未來又還有多少增加空間?風電情況較佳,因為主要是發展離岸風電,但海洋雖大,也不可能無限制的畫為風場、插滿風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