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屬於廣義公務員的高教體系,在制度僵化、齊頭式平等的體制中,要因應不同領域的全球人才競爭情勢作彈性調整,發揮搶才的競爭力,更是難上加難。林明仁說,全球市場上,有些科系畢業生的需求高、供給少,新老師的價碼就一路被拉高,而台灣所有公立學校教師,不分學校和科系,薪水都一樣,「搶才時就很劣勢」,這番話其實道盡體制的問題。政府給出的彈性,即使讓大學可給出平均薪資2倍的價碼,但在原來已過低的平均薪資基礎上加倍,還是沒有競爭力。
而在徵才上,台灣未來要面對更大的壓力。以民間產業看,對岸在「中興事件」後,必然加人半導體產業的投資與發展,需要更多的人才,對台灣產業界的需求更甚、給出的價碼只會加不會減,台灣人才流失危機更甚以往。
高教領域也在政策支持下,有計劃的磁吸人才到對岸,看看「惠台31條」及福建計劃「招聘千名台灣教師」,就當知其對台灣的壓力之大─事實上,中國許多大專院校早已有許多「台灣師資」,甚至有大學特別興建「台灣博士公寓」作為台灣教師的居所。
台灣的企業如果再不能以國際行情眼光,重新對專業訂價,大概很難遏止員工跳槽、人才外流,想靠政府幫忙以企業機密、司法手段壓制員工出走,更是緣木求魚,只是留下一群心懷忿恨不滿的員工罷了。而政府如果繼續留戀僵化的制度、社會寧可要齊頭式平等,那高教領域的人才淨流出大概也難反轉。
台大、清大等「頂大」的系所其實熱門依舊,想擠進窄門者眾,最後一定找得到師資,這是完全不必擔心的事;但如果僵硬的制度與環境,台灣永遠只能拿著一串香蕉到海外徵才,不必懷疑,找到猴子的機率一定遠遠大於找到一頭獅子。
台灣要成為花果山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