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以打倒納粹德國為優先的「歐洲第一」戰略,在1941年12月22日的亞凱迪亞會議(Arcadia Conference)已經確立,美國不會將主要兵力,尤其是陸軍地面部隊投射到亞洲戰場上。在牽制納粹德國方面,蘇聯與英國能出的力明顯高於中國,因此美國優先提供軍事援助的盟國只可能是倫敦及莫斯科,不會是重慶國民政府。
尤其在西太平洋被牢牢控制在日軍手裡的情況下,美國即便是想援助中華民國,也必須經由南大西洋將物資運到非洲,然後再經由地中海與印度洋送抵英屬印度。從這個角度來看,「歐洲第一」的戰略確實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卻絕不代表美國就該對中國撒手不管。因為如果沒有中國牽制日本支那派遣軍,盟軍可能就必須要為了印度的防務而無法貫徹「歐洲第一」戰略。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中國不是只有主張抗日的國民政府,還有主張與日本合作,共同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的南京國民政府。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英美盟軍兵敗如山倒,讓許多中國人對是否要繼續把對日抗戰打下去產生疑惑。畢竟日本並不是歷史上唯一侵略過中國的國家,鴉片戰爭後與清朝簽署《南京條約》拿下香港的英國,才是中華民族「百年國恥」的始作俑者。
從包括閻錫山的晉綏軍、馮玉祥的西北軍還有李宗仁、白崇禧的桂軍在太平洋戰爭後,都幾乎停止了與日軍的交鋒這點來看,美日之間的戰爭對多數中國人而言不過只是一場「狗咬狗的戰爭」,誰贏或者誰輸都不會給中國的命運帶來任何改變。也曾參加過八國聯軍的美國,若無法在外交與軍事上,展現出比日本重視南京國民政府更加重視重慶國民政府的態度,勢必會將中國人推向汪精衛的懷抱。
駝峰航線的建立
事實上駝峰航線的成立,與同樣發生在80年前的「杜立德空襲」(Doolittle Raid)有密切關係,為了將8000加侖的航空燃料運往中國,美國陸軍第10航空軍參謀長歐德(William D. Old)中校,於1942年4月9日親自駕駛泛美航空(Pan American Airways)的一架DC-3從印度阿薩姆邦的汀江(Dinjan)飛往昆明,成為歷史上第一位飛越駝峰的美國飛行員。
其實除了「杜立德」空襲外,美軍還有兩項以中國為前進基地轟炸日本的計劃。分別為由海恩斯(Caleb V. Haynes)上校指揮,一架B-24和12架B-17組成的「阿奎拉部隊」(Force AQUILA),還有哈佛森(Harry A. Halvorson)上校領導,23架B-24組成的「哈佛森計劃」(HALPRO)。顯見經歷了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非常需要依靠對日本的復仇來提升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