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今年畢業大四同學在最近大學申請入學面試時主動回系上來幫忙,來報考的學生與家長都很好奇:為何華視會接連出包,問題出在哪裡?為何一直無法擺脫出錯的惡夢?這幾位畢業生很也好奇來問:華視的問題有解嗎?
先回到出包的報導與字幕、跑馬燈上,即時新聞運用跑馬燈來呈現,讓正常新聞由主播按著rundown走,請問華視在現場操作上誰在守門?導播、副導、主播與編輯都應該是守門人,若是守門人都能「滴水不漏」,呈現出來的報導還會有錯嗎?
往昔作者在主流媒體報業服務時,基本上除了新聞專業的講究之外,就是有守門人制度堅持。從記者一直到路線組長、採訪主任,送稿上編輯檯由總編輯到分核稿,將新聞分給編輯審核、查證、整合、下標,拼版完成大樣,再交分核稿審題、審大樣、最重要的頭版還有各版頭題標題總編還會最後過目與審核,沒有問題才簽名(以示負責,還要簽上時間,以利日後有錯時究責),再交由編輯做降版,最後編輯主任還會再全部瀏覽與檢視當天的版面,有錯誤在上機印刷之前還有改版重降的機會,若是已經開印,除了重大事故或重要突發新聞,是要停機換版再開印的。在這一連串的採編過程中,每一位經手者本身就是守門人,誰出錯馬上就可以抓出來。電視與廣播電台也都有各自的守門制,而守門制之所以會存在就是在確保新聞的品質,同時也是在防錯與防弊。
網路興起之後,新媒體與自媒體紛出,搶即時新聞的媒體動員了記者與編輯或小編快速搜索其他媒體的「breaking news」,拜網路的速度所賜,馬上改寫,讓對手媒體的「獨家」維持不到一分鐘左右,這樣的同業激烈爭中,有時候根本沒有時間去查證,沒有查證,就直接po上網,結果就有可能出現錯誤。請注意,當編輯檯或主播台「習慣」搶即時而輕忽查證時,守門人制度就會鬆動,甚至被「自動忽略」。
再者,以往紙媒常常是電視與電台在翌曰在開晨會時主要的參考方向,如今的紙媒在這方面的影響力逐漸式微,不少電視台、電台記者還是看報,但是看網路訊息更多,而網路上的訊息與討論議題光怪陸離,同樣也成了記者們所關注的焦點,問題是當我們的記者看到網路上訊息與議題的趣味性與引發討論的熱度,就鎖定為當天採訪的重點時,內容真與假的查證常常不如這些議題的討論熱度與流量更受到記者的青睞,結果就是不太管這個訊息或議題的真實性,只在乎po出去或報導出去後的熱度與流量。請注意,在這樣的新聞操作氛圍下,記者或編輯還會隨時與認真地去查證與守住這個門呢?
最值得注意的還是中高層的主管還是關注收視率、賣報份數比內容經營和新聞企畫還要多的話,你的新聞團隊就很可能在這樣的指揮系統下,只講流量數據來檢討團隊的內容產製,而不太在乎閱聽大眾對於新聞團隊報導內容的正/負評反映,與認真閱讀或收視的閱聽者他/她的意見與批評,並且參考對手媒體所報導內容來尋求改善與進步的話,這樣的新聞團隊很難經營出令人讚賞與尊敬的深度報導啊!
當然,若是媒體高層早有政治定見,或者依著廣告、政府業配而經營新聞的話,這樣的新聞團隊無形中已經「離開獨立自主的新聞專業」有一段距離了!有了這一層的「重壓」,再精銳的新聞團隊也可能因理念、作法不同而上下貌合神離,上下無法齊心,又怎樣可能帶動新聞部的精進與奮戰精神呢?
回到華視的接連十次出包事件本身:
華視自4月20日至5月30日,已累積10次出包,包括(1)4月20日早上7點、(2)9點跑馬燈出現「共軍飛彈襲台」、「大屯火山爆發」等不實訊息。(3)4月24日午間新聞報導「總統滿意度」時,又將行政院長蘇貞昌官銜誤植為「總統」,(4)4月29日播報美國職棒新聞,又將美聯中區的球隊隊徽搞錯,明尼蘇達雙城隊徽誤植成芝加哥白襪隊,白襪隊徽則誤植成堪薩斯皇;(5)4月30日,華視新聞側邊的跑馬燈資訊,打著錯誤訊息「上海日增1181萬例,確診近1個月新低」,將新增1萬多例的上海疫情硬是多加上1000多萬例。(6)5月3日,12點40分播報新聞時,下方標題竟將蔡英文總統誤植為「蔡EE」;(7)5月14日又將副總統陳建仁頭銜誤植為「美副總統」;(8)5月18日播報新聞時,卻出現「張善政出戰 鄭運鵬認:桃園"藍>綠"必敗」的亂碼文;(9)5月24日在播放政論節目《三國演議》預告時,下方字幕將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誤植為「曾」興誠,與鏡面正中間的「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形成有趣的對比。(10)5月30日華視新聞字幕將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的官銜誤植為「副局長」。
從(3)至(10)次出包事件來看,不是頭銜、名字有誤,就是隊徽或數據錯植,還有就是出現亂碼,這些都是最初級與最不該犯的錯誤,在標題與跑馬燈的審核上明顯地就是無人做最後守門把關,一路就錯出去,結果就是被有心的讀者一一糾出。
至於第(1)與(2)這應是是重大的錯誤,從事發到現在為止,華視對這兩個重大的錯誤沒有人說清楚,說不清楚當然無法就事論是,沒有是非,即便是華視開出懲處名單,但是沒有找到病因,這樣的懲處名單怎麼可能公正公平呢?
再者,這樣的錯誤在早上七點出現一次,到了早上九點再出現第二次,顯示華視的監看系統沒有發揮作用,沒有人監看自己家的內容產製,還是觀眾看到了示警才引起華視的注意,對於自己的內容不做播出時同步監看,當然有錯誤時根本看不到,看不到又怎麼可能做好改善呢?
回到這兩次的失誤,跑馬燈的「錯誤訊息」 應該是政府業配單位每年演習的 項目,讓收視的單位按照項目的內容進行演習與相關操練。問題是既然是政府委託華視操作的演習帶子那麼在拍攝完或演習結束時,是否就應該存檔列管,可是新聞部門在早上七點上線時,這樣的訊息竟然會出現在主播台,這是代表導播與編輯都沒有人守門或者去向昨天晚上最後交班人查證,沒有查證就上了跑馬燈,讓這則演習的假設的訊息竟然成了當天上午七點的「即時新聞」,這才是華視新聞產製流程與管理上最大的疏失啊!接著上午九點再犯同樣的錯誤,兩個小時內一錯再錯,好像陷入完全沒有管理與品管一樣,對於華視來說當然是重創新聞專業與華視的招牌。
這幾位畢業生接著又問:有沒有辦法讓華視的出包停止下來呢?
有,當然有辦法,首先就是回歸新聞專業,從新聞產製流程重新加重守門觀念與操作。由新聞部經理直接坐鎮,全面要求每個環節都要守門,沒有錯誤才放行。這對於新聞部來說就是從頭做起,不做這樣的要求的話,華視出包事件還是會繼續發生。但是重新做起就是在上緊新聞部全體員工的發條,大家凝聚共識,每個環節都要講究,新聞部經理也趁著這個坐鎮時期檢視、改正並確立新聞產製的最新流程,讓資深與資淺員工一體適用。
至於這段期間若是還有錯誤發生,馬上檢討,同時就在字幕與跑馬燈上馬上刊出「更正」,並向觀眾致歉,馬上認錯馬上道歉(認錯的媒體,才有可能重新贏得別人的信任),而同時馬上懲處(實事求是,既有責任就該有人負責,究責不推諉,誰簽名誰就要負責,新聞部的士氣才有可能重振起來)。一直到沒有人再犯錯時,改造華視工程才算告一段落。
華視與鏡電視日前推出「公評人制度」請公評人來撰寫調查報告,並對華視與鏡電視提供改善意見。這當是好的提醒,問題是中天也曾被NCC要求要設公評人制,而在審照過程中,NCC也找了七位公評人來論述中天的錯失,只是這七位公評人立場鮮明,中天根本無法反駁與說明(部分公評人講完人即離席),這樣的公評人對電視台來說是否能提供真正改善的意見或建議,真的還是個大問號,更何況華視與鏡電視的公評人都只有一位,如何更完整與客觀提供意見呢?
總之,華視出包事件,不是只有編輯與主播台出問題,新聞專業與新聞管理上早已經有問題了。需要從頭改革起,更要從上下都有改革的決心與作為,否則的話,出包事件還會惡性循環。
*作者為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