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其實日常生活中沒有使用英語照樣可以活得很好,而且多數的臺灣人對英語的期待,只有考過全民英檢或多益門檻而已,這是為了符合職場需求。但實際上,會英語等同於跨過了一道無形的防火牆。
臺灣並不像中國大陸現實生活裡就存在政府設立於網路的防火牆,所以中國大陸的人民要看油管(YouTube)、臉書(Facebook)、或推特(Twitter)通通得依賴翻牆。可是,臺灣仍然有一道無形的防火牆,就是語言。試想,浩瀚的網路世界裡,在手機應用軟體平臺(Google App或Apple Store)的臺灣人留言幾乎清一色都是「跪求中文版」。
為什麼臺灣人不能直接下載英語版本?甚至「心臟更大顆」一點,直接把手機或平板的語言系統改成英語,操作其實不用一分鐘就可以完成,可是多數人的手機或平板即使到了壽終正寢,其語言介面依舊停留在中文模式。
對四、五、六年級生來說(也就是1980年以前出生),在學校學習英語的經驗通常只停留在機械式的重複動作而已。老師先念出英語單字,學生想辦法將中文意思背起來。接下來老師念完課文後馬上會翻譯成中文,而且也是以中文解釋課文,最後用考試結束一個章節的教學。學校裡的正規課程也沒有提供學生口說或寫作練習,即使教育部後來把寫作新增為升大學考試必須的題目,學生們通常也是先寫中文再翻成英語。在考試引導教學的教育體制裡面,學生們對學習英語的方法其實選擇並不多。
雖然說教育之目的是增進每一位學生的各項能力,可是物極必反之後,教育常常會成為導致學習不良學生加重程度變成自我放棄的主因。例如,學校裡激烈的競爭,每一次考試都公開同學們的排名,自然讓考試名次中等以下甚至吊車尾的學生只存在學習冷感。一旦學生每次考試都敬陪末座,他們就不會再想要學習了,因為排名是用來告訴他們,自己有多爛。所以,學校排名變成只給頂尖學生驕傲感的印證,讓這些優秀的學生自豪地認為高人一等。
至於英語口說,成年人的大腦幾乎都已發展完成,反而讓成年人學習新語言的能力變很低。最大原因在於,成年人會被挫敗感跟丟臉卡住。久而久之,成年人就不敢開口講英語了,再來就自動放棄想要開口講英語的任何新機會。只要覺得講英語很丟臉,那就是舉白旗投降了。因為臺灣大多數情況下沒有英語口說的環境,所以很多人也不知道自己講的對或不對,多半淪為剛開始立下宏大志願要把英語學好,可是最終草草收場的窘境。即使是全英語的課堂,學生在休息時間還是會自動轉成中文彼此對話,或以原本習慣的中文請教老師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