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沈有志又隨第9軍進駐中條山,固守國軍在黃河北岸的最後據點,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1941年5月才被徹底逐出。大難不死的沈有志,可能因為累積了足夠的作戰經驗,又被分發到中國遠征軍第11集團軍的第71軍,在史迪威(Joseph Stilwell)將軍指揮下投入對怒江西岸的反攻。在美軍的空中還有火砲支援下,沈有志總算取得了他參加抗戰以來的最光榮的勝利。
在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的夾擊下,日軍第56師團與第18師團2支精銳部隊被徹底殲滅,國軍雖然過去有成功擊退過日軍的攻勢,卻不曾有殲滅過2個師團日軍的紀錄。凡是參加過滇緬反攻的國軍官兵,哪怕原本是被抓壯丁的基層老兵,沒有一個是不以中華民國軍人的身分為榮的。相信也是因為這場勝利,將對中華民國盡忠到底的意識植入到了沈有志的腦海裡。
追隨政府來台灣
與那些報考黃埔軍校的軍官不一樣,沈有志被抓壯丁前只是一個大字不識一丁的長工,從中國共產黨的角度來看屬於絕對政治正確的無產階級。既然沈有志沒有受過任何教育,他對三民主義和共產主義不會有理論基礎,也稱不上對國民黨和共產黨有所謂的忠誠。近代中國軍隊向來是只有將領與軍官才談信仰,士兵只要無條件服從命令就好。
這也是為什麼抗戰爆發後,國軍、共軍以及和平建國軍的底層官兵到處轉換陣營的原因。一個士兵在戰場上被俘虜,很順利成章就被補充到打贏他的部隊裡擴充兵源。如果長官要投靠中共或者汪精衛政權,士兵也基於對長官絕對的服從會跟著一起轉換陣營。比如現居桃園的榮民王廷獻老伯,就因為長官孫殿英投效了汪精衛而當了足足2年的和平建國軍。
北方老兵因為身體健壯,在史迪威要求下被大量編入中國遠征軍,他們當中有如沈有志一般來自第9軍的正統國軍老兵,也有1944年被湯恩伯司令部特工陶士君老伯策反來的15000名和平建國軍。此種國軍、共軍還有和平軍士兵相互轉換陣營的情況,在二戰到內戰的中國實屬常態。抗戰勝利後,追隨張靈甫將軍參加孟良崮戰役的沈有志負傷被俘,卻作出了與眾人不一樣的選擇。
如前面所描述,被抓壯丁的沈有志對中國國民黨談不上有政治信仰,甚至還是政府國家暴力的受害者。被聲言解放壯丁的中共俘虜,調轉槍口跟著中國人民解放軍一起打國軍,從沈有志的角度來看本來應該是順利成真的事情。然而沈有志沒有接受中共邀請加入共軍,而是向中共要求開一張路條給他回家,可事實上他早已無家可歸,一脫離中共根據地後又回頭向國軍報到。
不知道是滇緬反攻勝利帶來的榮耀,還是因為整編第74師師長張靈甫將軍以身殉國的作風感動了沈有志,他最終以傘兵通訊士官的身分隨政府來到台灣。事實上對當時的沈有志而言,部隊已經是他實實在在且唯一的家,畢竟一場抗戰加一場內戰打下來,潢川老家早就人去樓空。只有繼續留在部隊,才能尋求到類似於家人的溫暖,相信這是為何許多底層老兵對政府死忠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