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3艘航母福建艦6月17日下水,之後將進行舾裝、系泊試驗和航行試驗,預計2025年服役。該艦採電磁彈射技術,在常規動力條件下,以全新綜合電力系統(中壓直流全電力系統)支持全艦運轉,中國宣稱該系統爲船舶動力第三次革命。可以說,福建艦代表中國船舶工業技術的一大突破。
不過,這些創新技術尚需通過一系列試驗和實際運作才算數。目前全球僅有1艘採電磁彈射技術的現役航母美國福特級福特號,2013年下水,2017年服役,至今電磁彈射器、攔阻索、武器升降機、艦載雷達等系統都未盡理想。當然美國的經驗未必發生在中國身上,但是技術本身有其規律與門檻,很難彎道超車。福特號遇到的困難,福建艦恐怕都不能迴避。
航母戰力的關鍵在於艦載機出動架次率(出勤率),它取決於艦上航空保障系統,包括航空管制效率、指揮飛機起飛與回收,以及艦載機再次出動的能力,是一整套精密的作業管理流程。中國第1艘航母遼寧艦2012年交付海軍,迄今實施70次航訓,離開東海與南海的遠航有10次。今年5月遼寧艦在西太平洋演訓,12天內艦載機起降超過300架次,平均每天起降20多架次,以其36架數量來算(24架殲-15與12架直升機),出勤率非常低。艦上航空保障系統對中國是全新課題,沒有同類技術可供參考,只能摸索漸進而無法速成。
中國第2艘航母山東艦服役至今2年多,但出海行動的時間和頻率偏低,不如遼寧艦,可見如何保證航母的穩定使用和常態化部署是一大挑戰。山東艦是首艘國産航母,採全新自主設計,遇到的困難肯定比遼寧艦多。山東艦况且如此,更不用說滿載排水量達8萬多噸、採全新電磁彈射技術的福建艦航母。何況,這3艘航母都是常規動力而不是核動力,需要大型綜合補給艦提供燃料,遠海投射時間和範圍有限,不易做到西方對藍水海軍定義的要求,把海上力量擴展到遠洋及深海地區,具備遠征作戰能力。
然而,按中國海軍的戰略要求,是以「近海防禦、遠海防衛」為主,加快推進近海防禦型向遠海防衛型轉變,提高戰略威懾與反擊,以及海上機動聯合作戰能力。福建艦的出現,為中國海軍從近海向遠海轉型跨出重要的一步,為維護中國海外利益,提升中國在地區安全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提供實質性力量和手段。
一個合理的判斷是,中國海軍的主要戰略進攻方向是為「一帶一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供安全保障。「一帶一路」是中國統籌國家發展全局、加强對外戰略運籌的一盤大棋,尤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涉及龐大海外利益,沿線的海上戰略通道更攸關中國經濟和民生命脈。中國走上藍水海軍的意義與作用即在於此。
相比之下,面對島鏈是中國海軍主要戰略防禦方向,也是受美方威脅的最大方向。重在阻滯美國的戰略圍堵和介入臺海衝突,而非突破島鏈控制西太平洋,事實上也做不到。今年5月6日至8日,遼寧艦在臺灣以東的海空域實兵演練,火箭軍常規飛彈兵力首次參演,說明中國航母戰鬥群在面向島鏈時,需要依托陸基中程反艦彈道飛彈如東風-21D的火力掩護下更顯安全,也證明中國航母在西太平洋的侷限性。
今後中國海軍若沿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向遠海發展的成功機率較高,若想突破島鏈與美國一決勝負恐帶來滅頂之災。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