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線默契」對兩岸的重要性
對1999年7月後的中華民國而言,兩岸軍事活動以中線為界的「中線默契」,除了讓臺灣本島仍能維持一定的空防縱深,讓國軍獲得一定的反應時間外;也等於替兩岸的軍事活動,提供了一個雖然在實際上不知道多寬、卻又真正存在的緩衝區。或許更重要的是,「中線默契」讓彼此之間的軍事活動,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預測性,大幅減少兩岸軍方因為反應過度,以致發生意外的機率。
據傳,自1999年7月「中線默契」逐漸形成,至2016年共軍開始刻意派軍機跨越中線的這段期間,雙方都曾發生軍機不慎跨越中線的情形;但由於存在「中線默契」,使雙方第一線人員可合理預期屬於單一、非計畫性事件,因此不會馬上採取激烈的反應,而是先觀察對方戰管人員是否會將「越線」軍機引導回己方空域,大幅降低擦槍走火的可能性。
中共推翻「中線默契」後可能的行動與風險
若中共片面推翻「中線默契」,所造成的直接影響,除大幅壓縮我方空防縱深、減少我應變時間外;更該擔心的是當共軍在中線以東的訓練或巡弋常態化,國軍又不可能輕易放棄中線以東到我方鄰接區外緣這片海空域的情況下,雙方軍機與軍艦在第一線短兵相接的頻率將大幅增加,但在第一線執勤人員眼中,對方的行動卻變得非常難以預測。換言之,雙方第一線值勤人員可能因為反應過度或應變不及,引發嚴重的意外事件,進一步導致兩岸擦槍走火。
例如當共軍在中線以東活動的軍機或軍艦,出現被我方懷疑可能會朝鄰接區外緣前進的跡象時;雙方的軍機與軍艦為了在不開火的情況下,阻擋對方前進並強迫其轉向,很可能會採取將戰機在空中刻意接近對方,或是以自身船艦近距離切入對方船艦前進方向的情形。萬一在過程中不幸發生事故,就可能導致雙方為了馳援或搜救,都增派機艦朝事故海域集結的現象。在兩岸政治互信嚴重不足、官方幾無溝通管道、民間對立氣氛不斷上升,也不存在任何軍事意外避免機制的情況下,緊張局勢恐將迅速螺旋上升,引發兩岸決策者意料不到,也原本沒打算進行的軍事衝突。
一旦中共片面推翻「中線默契」,則我方所要擔心、防範的,除共軍機艦可能常態化在中線以東演訓外,就連中共的海上民兵、海警甚至海巡所屬的船艦,也不排除會跟進在中線以東,常態性的實施執法與訓練。
中共之所以要淡化,甚至推翻「中線默契」,主要理由之一是支持其對臺灣海峽的法律戰。根據這套法律戰論述,中共主張臺灣海峽的絕大部分是其「專屬經濟區」,並具有一定程度的管轄權。為了支持這套論述並創造管轄事實,中共海警日後不排除會以海上執法或護漁的名義,常態性進入中線以東巡弋;甚至連隸屬中共交通運輸部海事局的海巡船艦,都可能在中共《海上安全交通法》的授權下,進入中線以東值勤。至於接受省軍區管轄的海上民兵,更有可能在大批漁船的配合下,到中線以東海域實施「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