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台北市長選舉是年底九合一選戰的「陣眼」,朝野算計戰功成敗,台北市是關鍵,三腳督勢均力敵的陣勢,一根稻草都可能改變結果,比方前台北市長郝龍斌一再警示,現任副市長黃珊珊拿下百分之二十選票,當選的就是民進黨提名的陳時中;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則聲言,無黨參選的前台南縣長蘇煥智若拿到五萬票,就必然威脅到陳時中。
主攻柯文哲:提醒支持者「收復失土」
更有意思的是,橫亙在參選人面前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好大一根木杵─現任市長柯文哲,從內湖交通、大巨蛋爭議、都更願景,陳時中靶子畫好,瞄準的都是任期即屆滿的柯文哲,莫怪柯文哲直言,民進黨的選戰策略就是把他搞成「第四組候選人」,而且,陳時中執行的很認真。柯文哲沒得抱怨,儘管他自己不是參選人,但黃珊珊是他的代表號,就像林智堅從論文風波到退選桃園市長,林智堅的代表號沈慧虹接近半殘。
對民進黨而言,主攻柯文哲的策略一可提醒支持者,當年若非民進黨禮讓助攻,柯文哲拿不下台北市,此役是「收復失土」;二是以攻代守,只要攻勢夠凌厲,有沒有夠周全的建設政見,並不重要,只要扭轉選民印象相信柯市府八年績效不好,黃珊珊必須概括承受,就算成功;三能邊緣化其他參選人,只要他們的聲量聲無法提高,特別是國民黨參選人蔣萬安的「佛系戰法」的刻板印象既成,不論攻守都得不到注意,選民對其「有沒有能力領導市政」產生懷疑,棄保效應在兩端拉鋸或棄保不成,陳時中的勝率就又高一成。
風險則是市政建設有無績效,可以眼見為憑,可以數字說話,隨便舉例,都更執行力到底好不好,柯文哲可以譏笑陳時中團隊連google都不會,北市府立刻公布數字,其實不必靠數字,台北市新舊建物只要變貎,者是看得到的;再舉例而言,大巨蛋爭議八年,從差點變廢蛋到完工九成以上,到底是北市府的問題還是中央「卡蛋」?爭執雙方都無法靠大巨蛋獲得有限的選舉紅利,反而喚醒八年前的大巨蛋「弊案風暴」,如果陳時中當選,難不成風暴還要重演一次?
對國民黨而言,有柯文哲當先鋒,未始沒有好處,第一,柯文哲得理從不饒人,罵起曾經的同路人─民進黨,說服力比國民黨罵更高,還可提醒選民,民進黨就這麼對待「逆我者」;第二,蔣萬安兩任立委,表現並不差,但論起市政要和黃珊珊比拚,確實不容易,柯、陳鬥得愈兇,蔣萬安鞏固基本盤的組織戰餘裕就愈多;問題只在一點:過去半年,蔣萬安可曾擅用這柯文哲擠出來的時間?
3+11會議紀錄:去年沒有今年都在監察院
過去半年,蔣萬安的民調支持度從五成以上接近六成,一路下滑到三成不到,與陳時中和黃珊珊的支持度極為接近,幾乎在誤差範圍邊緣。相反的,黃珊珊則個位數的支持度,一路向上攀升,到與蔣、陳比肩,而黃珊珊甚至尚未「正式宣布參選」,柯市府不像民進黨政府肆無忌憚地濫用行政資源,卡在副市長職位唯一好處,就是讓市民看到她是最熟悉市政的參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