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學術界最矚目的新聞莫過於前新竹市長林智堅論文案,引發社會大眾相當大的關注。此事件除了正視學術倫理規範應再加強約束外,其中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是碩士在職專班開設是否過於浮濫,使得論文品質下降?
根據教育統計資訊顯示,從民國87年開始招收碩士在職專班學生,當時只有7所學校、6種系所,共收225人。隔年開始就大幅的攀升,到了民國95年以後學生人數都超過5萬以上,最高有達6萬多人,而且校數超過上百所,共有400多種類的系所招生,以公立大學學生數占的比率較多。
為何有這麼多的學校系所趨之若鶩想要開設碩士在職專班?答案很簡單就是增加財源。據媒體報導,每年可讓各大學賺進上億元的學費收入,而且有教授級的教師一個晚上就可領上萬元的鐘點費。
由於高教經費長期不足,加上一般生的學雜費無法適時的調漲,這筆收入無疑是學校一大挹注的泉源。除了扣除基本該支付在職專班教師的鐘點費外,還可用來支應教師、系所行政助理的薪資,以及補助研究經費等多種用途,所以大學紛紛轉向開設像是在職專班、EMBA等方式來賺錢。
也就因為在職專班越開越多,為了招生入學條件只好越來越寬鬆。在學生人數過於膨脹下,有些教師無暇把關品質,學生也因白天忙於工作沒時間上課、寫作業,還會要求教師不要太嚴格,甚至還有找寫手代寫論文,久了久之形成敷衍心態,在職專班就成了好混又可拿學位的地方。
歸根究抵,長期以來高等教育用低成本在從事教育工作,是影響高教發展與品質的關鍵因素。若學校的財務經費老是捉襟見肘,能不四處籌措財源嗎?
以學費來說,每次只要大專校院提到漲學費的事,反對意見就隨之而來,學費已經幾10年來都談不定。即便是教育部拍板可讓大學學雜費微幅調漲,但多數的學校仍然意願不高,深怕學費調漲後會遭到學生和家長的抗議。
如此在低成本惡性循環下的壓力辦學,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最明顯就是增加現有教師與行政人員的行政工作負擔。我們都知道公立大學比私立大學的學費較低,公立大學還有教育部經費的補助,而且社經地位及家庭環境較佳的學生大部分都是讀公立大學;反觀私立大學主要收入是學費,若學費減少私校的收入來源也會減少,不僅很難聘請到專業優秀的教師,最直接衝擊則是增加現有教師與行政人員的工作量。當學校開課量縮減,改為大班上課時,班級人數過多超出一定的數量,到頭來影響還是學生的受教權。
我們的專欄曾探討幾篇類似的問題,像是大專校院的行政職員,有些學校為了節省人事成本,會使用低薪的約聘助理取代正式職員來處理行政事務工作(請見〈行政人員又少又專業不足,大學如何能辦得好?〉)。又如,大專校院的專案教師聘任(請見〈專案教師亂象頻傳,大學恐淪為「學店」〉),同樣也和行政職員一樣,學校為節省人事開銷而減少編制內的專任教師聘任,或是專案教師隨意遭到校方不續聘,權益不受保障。